返回

多万没人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多万没人要? (第2/3页)

不满地瞪了我一眼,继续说:“这事在他们县里汇报上来后,我爸就在批文卡上签过字,后来还听过他们派下去的调查组回来汇报呢!你看,都让你闹的,我都忘了我说到那了?奥,对,就说到地委的领导哪儿了,他们在接到县里的汇报后,急忙成立了个调查组,下去一级一级地追查,从海城县、地区财政、供销、商业、盐业批等有关部门挨门上户了解情况。经过半个多月地调查,他们才查清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什么真相?”这回不是我问地。是四姐听得入了迷,急于知道答案,抢得开了口。

    “原来早在193年前后,中央财政社、轻工业部联合出文件,要求ln省有关部门,把盐作行储备,资金由财政部支出。省里的有关部门接到文件后,给海城县调拨食盐3,894吨,作为战备盐,分别存;中央几个部的文件就只到了省里的有关部门,地区和海城县就光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字。其他情况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开始这些食盐让粮食部门代管,以后又移交给商业、供销等部门。经过几次转手易主,有些部门的领导也换了几任,都是代而不管。从193年到现在整整17年,省里的有关部门也从来就没有派个人,下来查问过这三千八百多吨盐。特别是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几个单位的不少干部也有了多次变动,调走的干部谁也不提这茬,许多新来的同志又根本不知道此事,当然更没有人来管了。”

    “那就怪不得了。可是当地的人就不会过问吗?”我问刘艳。要不也太奇怪了。

    “当地的也有问过的。有一个公社机关门前,就堆放着九百多吨盐。开始储存盐的地方是在粮库;后来粮库迁移,搬到别的地方了。他们就把这个放盐的地方又移交给公社医院。结果新的地方周围,就没有一堵院墙。九百多吨盐就存放在四下不着边的路旁。盐囤和一个用草袋子叠的盐垛,经

    七年的风吹雨淋,你们想啊,那些草袋子、苇子上子早已糟朽不堪,破口漏洞很多。白花花的盐从破口处淌到垃圾堆上、流到旁边公共厕所的粪坑里。根据调查组的人回来说:当时公社党委的一些人和不少群众,不忍心眼睁睁地看见这九百多吨盐遭受损失。曾经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可是呼吁了几年,直到如今连谁是这些盐的主人,都找不到。没办法,他们找到县委书记和主管财贸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申诉这九百多吨食盐的遭遇。县委的领导们也到过现场,看到白花花的盐天天受损失,便责成县里的供销社等单位向省、地区有关部门请示。省供销社和其他有关部门给他们答复:‘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代管单位,反正盐是国家的财产,人人有责嘛。’,公社党委、公社供销社考虑到既然是省里说了,这是国家财产,人人有责,那九百多吨盐放在路边也不合适,又申请上级拨点经费,把这九百吨盐搬迁到粮库院内,便于管理。省里供销社和其他有关部门这次给他们的回答是什么,你们猜一猜?”

    刘艳说到这却不说了,给我们卖了个关子。

    “快搬!”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

    “错!!省里的回答是:‘原来放在什么地方,就放在什么地方,不能搬迁。’”刘艳一字一句地吐出最后几个字。

    怎么会这样?!我们三个人面面相觑。

    “一百多万呀!那要是用我们胡云珍书记地话说。那能买多少个饼子呀!我们县的人几年也吃不完啊!!”我又记起了胡云珍在照相时,为一块多钱所的感慨,不禁长叹一声。

    “真是一群败家子!这些人应该全抓起来,枪毙了!!”四姐风目圆瞪,牙齿咬的咯吱咯吱响。

    冯霞半天没吭气,这时听了四姐的话,也微微一声叹息,开了口:“其实有好多事人们都不知道。刚才刘艳说的那还是经过了十七年。中间人事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