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起点 第九十七章 取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起点 第九十七章 取经 (第3/3页)

中:“大人们见了都亲热地喊他老韩。他高兴地说:对、对,就叫我老韩。要不是他的大鼻子、和那一口怪声怪气的话,冲他对我们老百姓的那股热乎劲,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我们张庄人。所以我们就把他当作了我们半个张庄人。”

    一九七七年夏天,韩丁他又一次回到张庄。

    对他来说。张庄真是山亲水亲人更亲。

    由于他还是个颇负盛名的农业专家和农业机械师,这次他就给大队地生产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

    他带来了一些国外农业机械化图片,反复地给大家介绍讲述。

    为了解决队里的粮食入库和储藏问题,他和大队的修配组研制成螺旋提升机、粮食烘干机。他满手油污、大汗淋漓地帮农机员修机器。

    就在这次,他就提出了要给大队搞喷灌。

    一听到搞喷灌,张庄大队的群众简直沸腾起来了。

    可这喷灌是个什么东西?

    在当时,喷灌是个什么样人们都没见过,有的还是第一回听说了。

    韩丁虽说是个农业专家,可眼下一无资料、二无图纸,凭着他自己的记忆。很快就画出了一张圆形喷灌机的大概轮廓图,并同研制小组马上就干了起来。

    没设备、缺材料。我们就从附近工厂买回来一些废料旧铁,自制土设备。终于搞出来了塔架、支管。为了研制同步自走系统,大伙一连干了十几个夜晚,喷灌机终于试制成功了。

    “这个韩丁不简单啊!他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咱们这儿,和咱们这些农民心反到贴在了一起。外国的好人哪!!”胡云珍感慨地说。

    韩丁在我的记忆中,模模糊糊地有个影响,他是一个美国人,早在我国建国前,他就多次来到我国进行采访。他是我们国家人民地好朋友。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韩丁的名字竟然同一个小小地生产大队连在了一起。

    老杨骄傲地说:“人们只要到了张庄,看到了喷灌,就会惊奇地问我们的社员们,你们这儿怎么会有这东西?张庄人总要津津乐道提到一个人――老韩,又问老韩是谁?他们总会惊讶地回答,哎呀,老韩呀你都不知道,老韩就是韩丁呀,他是我们半个张庄人!”

    半个张庄人,这种称呼蕴含着憨厚、淳朴地太行山人民,对这位美国友人极其真挚、深厚的感情。

    “那你们研制这套设备,花了多少钱?”

    我最关心的是钱的问题,要是建起这套设备,需要花不少钱的话,过几年,这套设备真的被社员们拆得四分五裂,那就太可惜了。

    老杨仰起头想了半天,手里不住掐算着,嘴里嘀嘀咕咕念叨什么数字。

    过了好一会,他才对我们说:“当时也没花几个钱,因为我们当时买的都是一些旧料废铁,前后大概也就是花了两千多块钱吧!”

    两千多块钱。

    我心里暗暗作了个比较,这也真够节省的了。

    看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在这个时代真是挥到了淋漓尽致。同样功能地一套喷灌系统,在20年后竟然要耗费30万元。

    这两者一对比,两种精神夜就凸现了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作风,看来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啊!

    接着我们向他询问了有关喷灌系统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协调圆形喷灌机地行走轮、如何搞开关装置、怎样才能安装固定式、平移式、悬臂式喷灌机械等等。

    有些问题,老杨他不太清楚。干脆就给我们找来了一位大队的农机修理技术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回答。

    有些东西在屋里说不清楚。老杨又领着我们到了地里,让他们大队的这位农业技术机械人员,实地给我们讲解了各种类型的喷灌机械构造、原理,并进行了现场演示。

    直到天已黄昏了,胡云珍和马柳平还恋恋不舍摸着人家的喷灌机械,不肯离开。

    在黄昏的阳光照射下,远处、近处,一台台喷灌机喷雨吐雾,映出了一道道色彩斑澜、横空出世的霓虹,那一道道霓虹,仿佛在迅在连接起来,组成一条偌大的彩色长虹……

    (这一章是老西修改过的,谢谢大家对老西一年多的支持。鞠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