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起点 第九十七章 取经 (第2/3页)
了这个时候,急忙放下组织的架子,换上一脸地笑容,和我们系主任开始了软磨硬泡,诸如什么这也是县里的一件大事,他们文化不高、自己出去办不成,请学校支持。要不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他们回去也难向县委和老百姓交代之类的。
我们的系主任被他磨得有些烦了,就说:“你们让吴永成自己拿主意。如果他愿意,我们学校也不拦着,但他得保证,不能因为这拉下了功课!”
这时,胡云珍他们都转头望着我。
这该怎么办?
我为难了:和他们一起去吧,可明明知道就是现在搞成了,一、两年后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去吧,他们大老远的跑来,还有我的三姐夫呢。就是回去和村里的乡亲们,那也交代不下去啊。
考虑再三,我决定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如果以后加强管理,说不定能避免重蹈覆辙!
就这样,晚上我和他们登上了去sx省晋东南地区的火车。
……
一路辗转,我们在第二天的中午,来到了sx省晋东南地区cz市郊外的一个生产大队――张庄大队。
七月流火。我们登上村南地大岗山极目远望,绿树葱茏海,玉米硕壮,那无际的大地如锦似绣。
蓦地,旷野上传来隆隆地响声――山下不远的田野里喷灌机启动了:喷头飞旋,腾起一片云雾,洒下一阵阵甘露。喷浇过的庄稼湿漉漉的,肥实的叶片绿中透着晶莹。阳光辉映,闪闪烁烁,真是美极了。
胡云珍和马柳平都是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此时也是看得如醉如痴。
良久,马柳平才回过神来说:“什么时候,咱们大队也能变成这样就好了!”
“快了,咱们这次来就是要闹这个的。”胡云珍充满信心地说:“咱们要搞得比他们还要好!要把咱们鱼湾大队,建成全地区第一流的大队!”
“对,只要我们的办法对路子,我们就肯定能在几年内把咱们的大队搞成全地区、全省一流的大队!”
此时,我也被胡云珍的决心感染了。
拿着永明县委和玉平公社的介绍信,我们找到了张庄大队的大队部。
张庄大队的支书,姓杨,叫杨红兵,四十多岁的样子。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三人,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先给我们介绍了张庄这个生产大队的基本情况。
张庄大队是个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以搞机械化喷灌而名闻全省,全队三千多亩土地,已有一千多亩实现了喷灌化,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最高时他们的粮食亩产量竟然达到了亩产一千多斤。
“你们什么时候想起搞机械化喷灌?”我在旁边好奇地插了一句。
老杨满怀深情地说:“说起这个,要感谢当年在我们这儿呆的半个张庄人――老韩,他可是给我们立了大功啊。”
“什么,半个张庄人?!人还有半个的吗?老韩又是谁?!”胡云珍在一旁好奇地开了口。
“说起这个老韩,那话就长了。”
老杨坐下给我们细细地说起这个老韩的来历。
他口中的老韩叫韩丁,是一个外国人,是来自于m国的一个友人。
韩丁是我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来到了我国,认识了我国现在不少的领导人。
一九四七年他满怀热情来到了解放区,在河北冀县千平洼创办了拖拉机培训班,为我国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后来他到北方大学任教,主动要求参加了土地复查工作组。
就这样一九四七年秋末,他第一次来到了张庄。
从此韩丁就成了张庄地一位村民。
当时,韩丁他同其它下乡干部一样,在群众家里吃派饭,端着大碗玉米稀粥就着咸菜。他和大伙一块劳动,什么活儿也抢着干。
正是共同的劳动和生活,把他和张庄连在了一起。张庄的村巷院落,地头田边,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当时我还小,光记得一个大鼻子的外国人拿着个小本本。到了晚上东家出、西家进的,说着一口怪声怪气的普通话。后面跟着一大群像我当时年龄六、七岁的一帮孩子看热闹。”
老杨沉浸在回忆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