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回家 (第2/3页)
手里拿着旱烟袋,高兴的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一进门,我先打开提包,抓出两把糖打走了几个小“卫兵”。由于村里呆的时间少,这几个小孩一个我也不认识。小孩们手里拿着来自北京的水果糖,欢天喜地跑出去到处炫耀去了。
妈妈给我打了洗脸水,让我先擦把脸。在我洗脸的时候,不住地问:中午吃饭了没有、一路上没出什么事吧、假期学校都没人了在那住、在那吃饭等等等等问题。我洗脸不得空,只能嘴里偶而蹦出几个词。
爹在一边听得不耐烦了,旱烟嘴在锅台上敲了几下:“你让五儿洗完脸,再问也不迟吗?他还能飞了?没见过你这样的?!”
妈笑着连连点头:“对、对、对,我高兴得都糊涂了。”
“妈,我四姐去哪了?”洗完脸我见四姐不在窑里。
“你四姐吃过早饭就出去了,估计到那三姐那去了。五儿你想吃什,么妈去给你做。”
“哪还用问嘛,‘接风饺子送行面’,就吃饺子。不是还有给他留的胡萝卜羊肉馅吗?!”爹点了一锅旱烟,不紧不慢地回答。
妈在锅台旁一边和面,一边听我和爹拉呱北京城怎么过年,不时还在中间插几句。
门外突然出现了拉长嗓子唱秧歌的声音。我们那有一种风俗:过了正月初一讨吃的(乞丐)就出门了,大正月的,到谁家再穷也得打点,不论东西好歹。
这讨吃的,有的是上了年纪没人赡养,家里确实是揭不开锅了;有的却是以前乞讨过,养成了习惯,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了;有的是装出一副穷苦可怜的样子,博取人们同情;有的是能唱一口好秧歌,来让人们娱乐,换取食物。
“呀,李凡来了。今年咋来得怎么迟?”妈急忙把粘着面的手,在面盆里搓了搓,去后窑拿打的东西。
李凡,这也是我们这里民间的大名人。在我前生只听说他秧歌唱的好,至于怎么好就不太清楚了。因为这方面不感兴趣,光知道人们对他的秧歌津津乐道。这会名人上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