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17.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第1/3页)
我边吃鸡蛋挂面汤,边听四姐说着她的工作。
写材料,其实主要指领导讲话、文件编写、调查报告、典型材料等,在九十年代以后,统称公文。
其实在六十年代,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东西已被锤炼得炉火纯青。大字报、小字报、无中生有的专案组调查报告、拔苗助长的“假大空”典型材料等等。它的格式是固定的,只要填上迎合时代潮流的时髦词语就成了,类似于封建时代的“八股文”。
在九十年代,一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公文写作”为公共课,对此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所谓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经这么一个“八股文”培训班出来的人,文章则都戴上一副千人一面的脸谱,可惜了许多年少。
但你要官场上挣扎,还必须戴上这个脸谱。否则便会被打入“另类”,连一个“好文吏”也作不上,更何谈“好官”了!前生五年县委秘书的生涯,使我对这副脸谱的应用,更是磨练得得心应手。
我把一些公社常用公文的格式、写作技巧,给四姐简单地讲述一遍,还给她举出一些例文,便于她理解。
“切记,写这些材料,不需要漂亮的词语修饰。简洁是它最大的特点。它不同于诗歌、散文、通讯,也不需艺术的夸张,和小说是不一样的。”我最后又强调了一点,“四姐,吃完饭了,你们办公室的报纸吧。”
我得把国家的政策动向了解得多一些,虽然报纸上不一定都能及时地刊载出来。但这也是当时了解全国动态的唯一渠道。电视未曾普及,全县也只有县委有一台;电台信号太差,只能收省电台一家;电脑?听都没听说过。
四姐把近期的《人民日报》、《j省日报》、《梁州报》,都给我抱到她宿舍(办公室主任权真大,连书记的《人民日报》也敢动)。拉上门,她又回办公室,写她的材料去了。
翻开七月份的报纸,7月1日、2日《人民日报》、省报头版头条,都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会议通过了党中央提出的把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可是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我急忙拿出笔摘抄一些要点。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增选彭真等人为人大副委员长,任命陈云、薄一波、姚依林为副总理(此时叶剑英为委员长,邓小平、**等为副总理)。
老将都出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