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高二学习逛县城 (第2/3页)
所以高中一个月的时间虽说有点紧,但我还能挤出点时间课余去永明县城逛一逛,了解这个小县城的基本格局,为近几个月家庭小作坊的生产销售,谋划出路.在县城,先占领一席展的有利位置.无商不活嘛。
当时的永明县城并不大,不过由于建筑物过少,显得稀稀落落、破破烂烂。
全县城一座显眼的三层小楼──县委大楼,就成为标志性建筑。一条砂石铺成的主街两旁,零星地座落着几座门店:百货公司门市部、五金交化门市部、烟酒副食门市部和一个服务员整天闲得打瞌睡的国营食堂(当时公款吃喝根本不敢想,一般人又吃不起,只有外地出差的才会光顾)。
百货公司商店由于当时商品奇缺,柜台里也只能摆些针头线脑、布匹棉花、电筒电池等物;糖烟酒门市部则更为简单,一间房的门面里只有两个货架,零落地有几盒烟和几瓶酒在那站岗。门口几口大缸,散出刺鼻的酒味;副食一角,堆着几包包装纸都被油腻的饼干,和本县食品加工厂生产的、老百姓号称“硬得能砸死人”的点心,也不知道放了够多少天。售货员一个个拽得跟谁欠了她几十块钱似的,面如寒霜。有顾客进来,也爱搭不搭理的,有人问话,脸部肌肉都懒得动一下,只嘴角抽一抽,简单地嘣出两三个字:有、没有、拿票来。但更多的是没有。身子一动不动地倚在柜台上。
也难怪,现在各种商品奇缺,社会供应极为匮乏,典型的卖方市场。就连人们日常用品火柴、肥(香)皂、红糖、猪肉、布匹、棉花、粮食等都是凭票供应。
像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更是当时被称为婚嫁顶级置办的三大件。一是因为人穷,二也是更主要的难买的缘故,有钱也买不到。所以婚嫁置办三大件,成为当时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平常人家,有这么一件也够装饰门面了。当时戴手表的人,不管情形场合,总挽起袖子,露出明晃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