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处处留情(二十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处处留情(二十五) (第2/3页)

的,故被称为“北方的小江南”。

    据小唐介绍,崂山是道教圣地,山海的风光迤逦无限,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远在春秋时期,崂山的道家方士就集聚在山海交汇的不其山周围,当时的不其山几乎与终南山齐名。

    道教的产生年代在国内的史学界众说不一,大多数史学家把东汉末年张陵创业的“五斗米道”看作是道教源头。崂山地区道教活动产生较早,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看,在汉末“五斗米道”之前,崂山的道教活动已有一定的规模。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提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道教名山,南宋庆元元年全真七子曾到崂山太清宫,使崂山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邱处机,他一生七到崂山,至今太清宫还保留着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海雪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邱处机的成就也是崂山道士中最高的,成吉思汗奉他为“神仙”,赐虎符玺书,命其主管天下教事。

    崂山在漫长的道教文化长河中,吸引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一代代“天之骄子”,也吸引了大批的文人、才子、达官、墨客,为崂山留下了无数诗赋词文和笔墨刻石。

    其中,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曾经游览并在崂山居住,他曾多次以崂山为背景,创作了诸如《崂山道士》等脍炙人口的小说。

    穿过一片竹林,进入了道观,我的感觉是――春天来了。道观中有很多名贵树种,在太清宫的三官殿前,一株高八米半的山茶树吸引了我,因为我老家是半山区,见过山茶,但如此巨大的山茶树却是第一次见到,更让我感到惊异的是,这颗山茶树居然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仿佛一个弱女子需要帮忙似的。

    “快走吧,太清宫还有好多景点,你怎么老围着一颗山茶树转悠?”小唐催促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