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刘宝瑞相声专区之【官场斗系列之谐语贺号】 (第2/3页)
前边儿是紫檀木的条案,上边儿摆一个风磨铜的香炉,两旁是一对蜡钎儿。这对蜡钎儿特别,是一对铜胎点翠带镀金的仙鹤,顶着两支蜡。
和申看见蜡钎儿,想起自己的外号“蜡头儿”来啦。唉,我姓和,名申,字致斋,没有“号”啊。什么是“号”呢?
您看现在呀,每个人哪,都有个名儿……。
那位说了,这不是废话嘛!
哎,不是。我是说,现在每个人哪,除了姓,就有个名儿。可过去不行,除了“名儿”,还得有“字”和“号”。按说,“字”才算正式的称呼哪。“号”呢?是“名儿”、“字”以外的别称。加起来,一共四项:姓、名、字、号!
这起名儿,里边儿学问大啦。得根据“姓”来起。比如这位姓于,起名儿叫:于德水。如鱼(于)得(德)水嘛,多好啊。那位姓梁,起名梁满仓。嘿!粮(梁)食满仓,人寿丰年,太棒了!
要不根据“姓”,随便起名儿,那……听着就别扭啦!这位姓于,起名儿叫于(鱼)进锅!
啊?!给炖上啦!
那位姓梁,起名梁(凉)半截儿!
得,没指望啦!
所以说起名儿得根据“姓”。“字”呢?要结合“名儿”的含意。起“号”最难。一般来说,是幼时定“名儿”,成年起“字”,立业贺“号”。这“号”都是别人送的,叫“贺号”。
和申琢磨了,我现在是中堂了,得有个“号”啊。看人家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姓名字号,全啦,多好哇!我呢?姓和,名申,字致斋,号蜡头儿!哎,不象话呀?嗯……我得请人给我贺个“号”。请谁呢?对,刘墉!有学问。待会儿来了,让他给我贺“号”。刘墉来不来呢?反正,我给他下“帖”啦,他要是不来,这以后可就有我说的没他说的啦!
和申哪,怕刘墉不来。刘墉来了没有?来啦!为什么呢?官场上讲究应酬,不管心里多别扭,脸上不能带出来,大面儿上,得过得去。常言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嘛!就是说器量大,哪能象孩子似的,为半拉淹苤蓝吵回嘴,二年不说话!
哎,这也太小气啦!
刘墉想了,既然请我了我就得去。到底看看和申怎么折腾。去?不能空手儿啊!祝寿嘛,得送点儿寿礼呀。送什么呢?一琢磨,有了!就送这个吧。送的什么呀?哎……待会儿您就知道了。
和申正这儿盘算着哪,哎,就听门外喊上啦:
“九王爷到!”
和申赶紧出迎。前边儿我不是说过了吗?九王爷是个大胖子,急脾气,直性子。他进院以后啊,四下踅磨。哎,看见廊子底下挂着好些画。过去一瞅:嗯?纳闷儿啦!怎么?这些画特别。有“猴骑象”、“猫扑蝶”、“蝙蝠追鹿”、“凤凰叼桃”,还有一张:莲花座儿上插着三根儿戟。哎?这怎么回事儿啊?就问了:
“哎,和申!你这些画,都什么呀?画的乱七八糟的!”
和申心说,行啦!该我显显能耐啦!怎么?这些画叫“形意图”。是和申特地找人画的。听王爷这么一问,他来劲了:
“王爷,这种画,名谓‘形意图’,观其形,而察其意。您仔细一看就明白了。”
九王爷说:“我仔细一看哪……也不明白了!你给我讲讲吧。”
一指那张莲花座儿上插着三根儿戟的画:
“哎,这张什么意思?”
“王爷您瞧,这画儿上,有莲花,有三根儿戟,借字朝音――这叫‘连升三级’!”
“噢,这叫‘连升三级’呀?那……那张‘凤凰叼桃’呢?”
“奉献仙桃。”
“蝙蝠追鹿?”
“福禄双全。”
“猫扑蝴蝶?”
“耄耋之寿。”
“猴子骑象?”
“封猴拜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