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计谋襄阳 (第2/3页)
被迫退到了江华岛上苟延残喘。然后忽必烈又在凤翔路和蒙古草原两个战场上与阿里不哥打得如火如荼,只是忽必烈军队的精锐在鄂州战场上已经损失殆尽,只能靠着新招募的士兵与阿里不哥火拼,再没有了历史上对阿里不哥的压倒性优势,仅勉强打了一个旗鼓相当,不分胜负――等于也就是两败俱伤。还好,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聪明人,都知道继续耗下去只会便宜了蒙古的四大汗国和南方的宋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决出胜负的前提下,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互派使者要求停战,以各自的军队实际控制地为界无限期停战,各自积蓄力量准备将来地最后决战。
至此,阿里不哥控制凤翔路及外蒙大草原,靠着凤翔路交通线获得盟友察哈台汗国的物资支持;忽必烈则控制江淮以北的中原、东北、**、四川半部和云贵高原,只是因为凤翔路在阿里不哥手里,被截为两截尾难以兼顾。所幸南宋已经开始了针对西南的邕州战役,倍感压力的兀良哈台不敢在这个时候**叛变,仍然是奉忽必烈为汗,再加上四川的刘黑马始终对忽必烈忠心耿耿,所以忽必烈对西南和**的控制还算牢固。仅是物资和兵力难以互通有无。
鉴于以上情况,长江上游航线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了――从南京路相邻近地襄阳到成都可是有水路可通啊。为了重新打通与西南和**地联系,忽必烈先后三次派出使者到南宋请求开放长江航路,希望南宋允许蒙古船只能在襄阳到成都地航线上自由通航,并且许诺众多对南宋有利的条件交换。无奈死对头贾老贼从中作梗,忽必烈地如意算盘始终没能打响。长江航线说什么都不对忽必烈开放――即便有偷航的蒙古船只也是见一艘击沉一艘,花再多地钱也别想买通吕文德和王坚放行,忽必烈的军队控制区仍然是断成两截连接不上。
第三次请求开放航线遭到拒绝后。忍无可忍地忽必烈毅然召开御前会议。商讨以武力夺取襄阳这个南宋和长江第一重镇。强行开辟长江航线地可能性。不过让忽必烈意想不到地是。他刚刚将利用冬天农闲期进攻襄阳地想法说出去后。群臣之中立即响起一片反对之声――更让忽必烈想不到地是。反对声音最大地竟然来自蒙古族地将领……
“大汗。襄阳不可能被攻破。”第一个斩钉截铁反对地是忽必烈麾下资格最老地王爷塔察尔。为了证明自己地观点。塔察尔还拿出襄阳附近地地图。指着地图说道:“襄阳位于白河与汉水汇集处。河宽水深。且有水路可从长江直接抵达襄阳。正是宋人水军地用武之地。而我军长于6战弱于水战。以短攻长。岂能轻易得手?”
“末将也认为攻打襄阳太过困难。”按嗔也反对道:“襄阳与樊城隔汉水而立。互为掎角。两城之间不仅可以通过水路相通。还有过建造浮桥地历史。宋人军队可以轻松来往于襄樊之间而不受阻拦。不利于我军攻城。而且最关键地一点。宋人襄阳守将乃是勇谋兼备地吕文德。他**来地军队是宋人之中地一流军队。想要从他手里夺取襄阳。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是啊。宋人长于防御和水战。襄阳既易守难攻又是水战场。我军实难攻取。”不少蒙古将领都附和塔察尔和按嗔地意见。就连姚枢和窦默等汉人谋士也坚决反对。“攻取襄阳难度太大。我军又刚结束与阿里不哥地战事。士卒疲惫不堪。难以战决。倘若久攻不下。阿里不哥有机可乘。再提兵南下来攻开平。我军就又要两面受敌了。”
“都怕水战啊。”忽必烈暗叹一声。知道这是鄂州之战留下地后遗症――蒙古军队已经在水面上被宋军打怕了。稍一盘算后。忽必烈将目光转向头号心腹――最近有传闻说他是宋人细作地子聪。开口问道:“子聪大师。你认为此事如何?”
“大汗。史天泽将军曾经长期与吕文德在白河对峙。了解襄阳虚实。小僧认为他地意见最为重要。”子聪耍了个滑头。免得被迫选择立场得罪人。忽必烈点点头。转向新近召入大都史天泽问道:“史将军。朕欲攻打襄阳。你意下如何?”
“微臣认为――难!”史天泽比塔察尔还要斩钉截铁,拿出一张更详细的襄阳地图,解释道:“大汗请看,这是我军细作化装成商人进入襄阳鹿门山边市后绘制的襄樊城防图,襄阳与樊城夹河而立,其中河宽六十余丈,虽不甚宽却也利于宋人水军进出,此我军一不利;二不利,襄阳乃是宋人门户,城中屯有可支十年之用的粮草军需,守军即便孤立无援,也可轻松自给,耗都可以把我军耗死;第三不利最为关键,吕文德兄弟虽然在京湖路官声不佳,有贪污嫌疑,可他们贪墨所得之银钱多用于备战军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