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五章 书法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五章 书法课 (第2/3页)

这位是师从一位书法界名家的亲传弟子,在国内的书法艺术界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在学校里面挂了一个副教授的称号,算是比较年轻的重量级教师。

    这位老师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人物,先是在教室里面燃起了一炉檀香,然后将一副王羲之的《兰亭序》卷轴挂了起来,这才开始跟学生们聊天儿一般地谈起了书法艺术。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老师一边儿说着,一边儿对同学们解释道,“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十五人成诗各一,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老师接着又说起了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轶事,“《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赝品了?”有学生问道。

    “应该是这样。”老师回答道。

    另一个同学则插嘴道,“也很难说,史书说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节度使期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其中最贵重的自然是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陈明洛见大家都比较有兴致,于是就说道,“但是也有些人认为,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