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才高量高 (第2/3页)
纪也不大,只不过刚刚二十岁,正是心高气傲的时候,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就这样,没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就这么在朱雀大街上溜跶,直到漫无目的地逛得有些倦了,正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时,正好看到了明月酒楼的幌子。要说这幌子也并无奇怪之处,只不过自从明月与李瑛熟识以后,在薛绣的暗示之下,李瑛一系的官员多少都来捧过场,而这个幌子上的字就是托薛绣央求张旭给题的。
酒幌随着微风轻轻的舞动着,杏黄色底子的大旗上写着三个斗大的字“明月楼”,笔力虬劲,矫若游龙,李白也是对书法之道有过浸淫的人物,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看便知是书法高手所写,李白暗暗在心里喝了一声好!心想说不定这字还是当今书法第一名家张旭所题呢。
再加上门口站立招客的胡人小二也勾起了李白思念故乡的感觉,李白出门也有挺长一段时间了,尤其是对碎叶镇,更是牵连着许多儿时的回忆,要知道安西四镇的胡人比例可是大唐全境内最高的。
在小二的殷勤照应下,李白走了进去,正要上二楼呢,遇到了醺醺然的贺知章与薛绣二人下楼。
不得不说,李白的仪表还是很出众的,把他放到普通人中很容易就能给他辨认出来,说鹤立鸡群也不为过。
本身长得就仪表出众(可能因为是混血的关系),再加上身材也不错,高七尺有余,与关西人的审美标准相符合。而且喜爱身穿一身白衣,无形中更显得他气质高雅,风流倜傥。
贺知章当时一见,就觉得眼前一亮(这老小子是玻璃吗?),连忙拦住李白的手询问姓名,并自报家门。四明狂客贺知章在大唐的文坛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他也是大唐皇帝的重臣,是当今太子的辅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的声望。
李白当下也是对这位君前重臣刻意笼络,二人手拉手的找了个雅间坐下,李白从袖中拿出了备好的在蜀中写的一些文章和诗篇向贺知章请教。这下老贺也不推辞,他毕竟年纪较李白大出不少,这点资格还是有的。
看了几篇,但觉文字清秀,语句清奇,贺知章大声叫好,当看到《行路难》时,更是忍不住拍案叫绝,大叫小二快快上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