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科举考试 (第2/3页)
活不过司马懿了,这工作的劳动强度不一样啊。
而李瑛亲点的十名考官中,除去为了平衡各势力的人物之外,真正能站在李瑛的立场上说话的也就只有太子左庶子贺知章和工部尚书李适之了,其他人要么是保持中立,如一行、张若虚等人,再不就是投靠后妃党,如萧蒿等。
只是这么些个人,或老或少,或僧或俗,更为惊奇地是文考官里竟然有武将出身的杜暹,虽然各自的立场不一样,但是李瑛现在是太子奉诏,可以便宜行事,谁也不会蠢到会自己去碰李瑛这个大霉头,所以在平日工作上并没有怎么与李瑛虚与委蛇,更何况旁边还有位岐王李范呢!
虽然人家是闲散王爷,可这并不代表他不懂政务,只不过碍于身份,不能太多干预罢了,昔年年幼时,与当今圣上同住“五王宅”时,岐王的机警难缠可是出了名的,正值盛年的岐王可没有那么好对付的。
考试前三天,报名的工作也截止了,众官员们统计出来的实际考试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四千一百一十三名,这一数字,不仅大大超越了开元初年的水平,就是比之唐朝科举最兴盛的贞观时期也不遑多让。
李瑛将这个数字呈报给皇帝,皇帝听了很高兴,试问又有哪一个皇帝愿意活在前人功绩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像李隆基这样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收拾大唐那被内乱消耗的有些满目疮痍的河山,重新带领李家王朝回到文明世界的最顶峰,成为世人景仰的目光。而超越贞观时期的一些历史数字就成了他最好的参照,只有这样,他才知道自己的是否成功。
四月十五日,立夏,这个日子本来很普通,可因为是皇帝选定的科举开考的日子,所以格外让人期待。
先是李瑛以皇太子的身份前往三清殿祭祀,祭拜过天、地与三清之后,李瑛开始起身前往国子监。
国子监,相当于大唐朝的官员预备役学校,从这里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