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星冠”大奖 (第2/3页)
验,信誓旦旦要把香港打造成东方的“伦敦金融城”,大量制造企业被迫将产能转移到内地成本更低的地区,香港虽然跨入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但也埋下了很大的经济隐患。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彻底剥掉了亚洲各“小虎”、“小龙”的皇帝新衣,相比竞争对手新加坡,香港无疑受到的冲击更大。地产、汇率方面遭受的打击之重。要不是zhōng yāng及时出手援助,只怕香港恢复元气还需要更长时间。
痛定思痛的香港zhèng fǔ在杨星建议决定“重新工业化”,只是由于香港地价和人工持续上涨,当初低级的来料加工、代工制造业在香港已找不到立足之地。香港确定下要向微电子、生物医药等代表的高科技jīng密制造和设计中心方向转换,观塘旧工业区改造后凤凰涅槃。以天空星城、硅路、中药港等方案建设香港新的经济中心,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有条不紊展开的。
由于杨星在香港“重新工业化”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摘星楼剪彩仪式上,香港政要系数来齐,被杨星说动的李嘉诚等香港排名前十位的富豪也都出席了这场盛宴,zhōng yāng还派遣了一位国务委员到场祝贺,给足了杨星面子,平心而论摘星楼将近一千米的高度的确出类拔萃,但落成仪式上能让这么多达官贵人出席,不少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除了恭喜杨星事业有成大展宏图,更多是想趁这个机会和杨星谈谈合作事宜。
华人赴海外创业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一波三折,从最早的卖苦力到后来置业搞小生意,出名的“三把刀”——菜刀、泥水刀和剃头刀就是老一辈海外华侨的真实写照。随着老一辈华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融入当地社会,不想下一代再吃苦和被看不起,不惜代价培养他们成为的身边的高薪阶层——“三个师”(律师、医师和工程师)。少数创业发家的富翁则多是从事圈地盖房子,出口当地特产原材料什么的,主要还是在传统产业圈子里打转。
但时代在发展,不少有远见的富豪发现光是小打小闹是不行了,李嘉诚能成为华人首富,除了占住了传统地产和航运产业外,关键靠是他旗下的移动通信事业。他小儿子李泽楷更是几乎不靠他的资助,只凭借一点李家的名头就赤手空拳打出另一片天地来。他现在正把jīng力主要用在卫星电视、通讯行业上,最近还被杨星忽悠着准备一同收购ibm的硬件部门,打算大举进军电脑硬盘、内存颗粒等高科技制造业。
鉴于目前世界十大富豪中不少是软件网络行业新贵,海外华人富豪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开始琢磨并不一定非要让儿孙接自己的班,转而投资高科技也是一种延续家族辉煌的好办法。而同杨星合作,加入他开创的新事业,未尝不是一次相对稳妥的选择。至于要冒的商业风险,所谓富贵险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