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军用运输机 (第2/3页)
以为闭门造车就能超英赶美,认为只要舍得投钱,搞个全国大会战就能一下拿出几百架客机去占领国内市场那么简单,网上流传的众多对“运十”的溢美夸赞之词,根源都来源对“运十”设计者的采访,可谁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大飞机到底能不能和国际同类产品竞争,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不是空口说说就能解决。
79年改革开始,zhōng yāng把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许多包袱沉重,见效不大的大工程项目都不得不下马。“运十”虽然重要,但和当时国民的重大改革背景比较起来,依然只是沧海一粟。当时军方都被二代领导点名要为改革开放大局做牺牲,忍辱负重了这些年,直到最近经济稍微宽裕了,才敢稍微放松拳脚,相比军方做出的牺牲,“运十”的命运并没有太大的遗憾。
而这次zhōng yāng显然决心更大,在推动民用客机和军用运输机研发上都做了多手准备。长安边上的中航西北飞机制造公司本身就是造军用运输机的,这次研制新一代军用运输机的重任仍旧交给他们。国内在制造军用运输机方面一直存有短板,国内长期使用的“运七”、“运八”等飞机仍使用的是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缺乏研制载重量大,航程远的大型战略运输机的经验。
苏联解体后,国内曾购买了十几架前苏联的“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结果竟变成了空军运输的主力,国内空降兵也第一次拥有了可以重装空投的能力。但靠购买别人的大型运输机永远要受制于人,后来军方再想购买多一些“伊尔-76”,就享受了一把俄罗斯人的“拖字诀”,俄罗斯以开工不足,工人不熟练等名义不断加价不说,还耽误了空军好几年的时间。
吃了一回亏的中国空军可不像近邻印度人购买航母那样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中国本身是能制造军用运输机的,虽然大都是对原苏联设计修修补补,现在自力更生设计一款符合中国国情大型运输机应该不难。
可事到临头才发现这件事还真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全世界能设计制造大型战略运输机的国家只有寥寥几个,就连一向以制造jīng密机器见长的德国和rì本都造不出来,否则欧洲各国就不会有联合起来设计制造a400运输机了。
这次大飞机项目的启动是军民齐动,但民航客机那毕竟有“运十”的底子在,而且改革后中国航空工业帮着波音、空客等公司做飞机配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客机制造是国际化最早的产业,国内现在的水平已经能生产出客机的许多主要部件。可军用运输机虽然和民用客机技术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军用飞机有特殊要求,对于客机技术可以借鉴,但仍旧是相当于要重新设计一款,国内设计单位明显在此方面经验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