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多核CPU和GPU (第2/3页)
pu内的。
显卡最初出现也只是很简单的输出端口,把计算数据转化为显示器上的黑白和彩s-图像就是它的本职工作。但随着个人电脑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一般的办公程序,电脑游戏开始兴起,这种情况下cpu的通用计算x-ng能越来越无法满足游戏爱好者的需求,专注于图形处理的显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电脑游戏越复杂,对图像的要求也越高,当游戏画面从2d转向3d后,图形渲染的要求呈几何倍数增加,老显卡公司应对不足,之前依靠主要cpu进行图像处理的“软加速”模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纷纷败下阵来。
1999年,一家显卡公司在这场大战中异军突起,甚至对当时业界霸主3dfx的发起了严重挑战,它就是才成立没几年的女idia(英伟达)公司。它正式宣布,该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可以将三维图像和特效处理功能集中在一个显示芯片内,实现部分cpu功能,对3d图像进行“硬加速”的图像处理芯片――“gpu”。
这是电脑历史上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英伟达凭借gpu技术一举把3dfx给赶上绝路,业内也迅速接受了gpu的概念。gpu显卡实质上就是一款小电脑,它有中央处理器gpu,也有内存(显存)、主板(显卡)等关键部件,但它只专注于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上领先于cpu,而价钱和功耗远小于cpu,当然广受欢迎。
gpu本身是针对固定功能,主要是图形处理研制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它都能承担起cpu工作。而作为cpu的生产商,为了抢夺被显卡占据的市场,也本加强自身的编程x-ng,承担更多gpu的工作。当gpu编程x-ng越来越高,当cpu密度越来越大,根据杨星的说法,将二者的优势结合,针对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把cpu和gpu,通过一种特定的异构融合技术合二为一,自然能大大提高效率。
陈思琴他们这些电脑专家从杨星的提议里显然看得更远,这些技术不光对于眼前的超级计算机,将来扩展到个人电脑、服务器上也极有可能,幸好星斗研究院里不少学者知道杨星一言点醒艾菲儿,研制出石墨烯新工艺的前例,只把杨星当成是旁观者者清的典范,没有深究,但也让杨星收获了一大堆天才的赞誉。
既然有了这些新技术打底,对于杨星提出的让“明”的民用化建议,大家的抵触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军方和文仁贵都答应回去后商量出一个稳妥的办法的来解决。
曲终人散时,身兼星斗研究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和星云电子首席科技官的陈思琴特意把杨星挽留下来,想要跟他商量一件大事。他提出,刚才杨星的建议给了他一个灵感。既然未来cpu和gpu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公司现在上马发展自己的的gpu技术呢?
据他了解,现在正是个好时机。前面说了,现在显卡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