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超级计算机 (第2/3页)
独到之处,但却不得不在选择诸多主要零部件上受制于外国,尤其是核心cpu长期使用国外产品的尴尬处境。
作为超级计算机心脏的芯片,是决定超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核心元件,但我国长期无法研发出满意的成品,只能采用美国ibm和英特尔等外国公司的产品。这不但对超越国外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不利,在国家安全防护上也存在巨大隐患。
有鉴于此,国内早就在努力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李广南当初立主在联想集团内上马cpu项目,其中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可惜他壮志未酬就被赶出了联想,最后还是多亏杨星被他研发国产cpu的热情打动,收留并放手支持让他带队研发cpu,最后终于成功研发出太极cpu,得偿夙愿。
当初太极cpu研发小组甫成立,杨星就打起了让国内其他部m-n帮着一起承担资金和人力主意。毕竟国内对于自研cpu的渴求尽人皆知,而半导体行业是出了名的高风险行业,cpu研发更没人敢打包票,杨星不想来个“半倒体”,到时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他就找上了多次合作过的军方,由于此前多次良好合作的记录,双方一拍即合,杨星轻而易举说服军方共同参与研发。
之前他们在九都就秘密合作兴建了一家晶圆厂,在此基础上,双方又成立了一家名叫“北极星”的芯片厂,主要负责为军方超级计算机和战场网络服务器计划研发芯片。而去年中星在美国成功招募了超级计算机研发权威人物美籍华人陈思琴后,“明”终于赢来了重大突破。
美国是全球it发源地,而为美国开创it盛世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外籍专家,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的身影。在这批华人中,有两人最为出名,是首屈一指的权威。其中一位就是被杨星接收他大部分遗产的电脑大王王安,而另一为就是被誉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陈思琴。
陈思琴在美国声名显赫,是超级计算机研发的元老级专家。1979年他进入当时处于超级计算机市场垄断地位的克雷公司,一呆二十年,甚至一度被内定为克雷公司下任总裁,具有丰富的超级计算机研发经验。
但他对美国企业存在的针对外籍高管“玻璃天huā板”的失望和报效祖国的决心,让他最终选择星云电子伸来的橄榄枝回国创业,同时还带走了整支华人设计团队。在他协助下,国产超级计算机进展一日千里,在太极cpu诞生后不久,北极星cpu也走出实验室,应用在国产服务器上,反响热烈。最关键的在超级计算机上试运行的时间,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明”超级计算机的试运行标志着国家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又一突破,意义并不亚于当年的“两弹一星”,所以军方和政fǔ都派出代表出席了它的揭幕式。
“明”的主机设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