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定局(上) (第2/3页)
有数,见周王妃紧张兮兮的,也不愿少了周王妃的兴致,便问:“然后呢,皇上的意思呢?”
周王妃却不如仪华想得一般,连忙将一切所知叙出,而是略含歉意的看这仪华,答非所问道:“王爷在东宫时轻易听信了不利四哥、四嫂的流言,是出自……那,才会在灵堂上闹事,还连累了四哥……虽然四哥是不怪,可王爷自四哥那转念明白过来,就一直……”
一番话周王妃说得断断续续,仪华却已经听出大概。
原来这一切,果真是蓄意为之!
不过眼前不是追究已发生的事,当务之急是问出让周王妃生出歉意之事,也是让朱棣近来越发沉默的原因。
心念间,仪华直接打断周王妃的话,隐有几分迫人之意道:“弟妹,五弟乃纯良之人,我与王爷自不会让五弟背负内疚。现在弟妹且先告知近来京中见闻,以让这一月都没出府门一步的人解闷。”
周王妃忽见仪华一下强势起来,怔了怔,随后起身向仪华深深一福,说起近日来的立储之争。
五月二十一日,一名二品大员上奏:“太子殿下不日将下葬皇陵,可东宫乃国之根本不可空虚,遂臣奏请皇上早立太子,以确保我大明千秋盛世。”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这是自太子病危至薨逝一来,首次将立皇储一事提上议程——虽是震惊,却不失为一个好契机,很快地朝中便分属三派,各持理据奏请立太子。
起初众朝臣还和气而论,不过两日,已进展为唇枪舌战。
如此之下,拥立朱棣与朱允炆的两派朝臣,紧抓太子过世后,秦王长子的身份,排除晋王以“长”而论的理据。这样一来太子人选,便落在以“贤”而立的朱棣与以“嫡”为依的朱允炆之间。
五月二十五日,有人再次上奏:“自古以来,皆为子承父,孙承子,方为人伦冈常。而圣上诸子中,唯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当为太子之选。”朱元璋听后似有赞同。
然就在这时,驳斥朱棣非“仁孝”之言立即反击,以灵堂上闹事与朱允炆为今上侍奉汤药二者,暗指朱棣不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