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政之前 (第2/3页)
还没有闹成苦大仇深的地步,在这件事情的面前,全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张凡也是经常和张居正凑在一起,研究一些东西。
这种情形,也是让张凡心中有所感叹。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牵涉到政治这种东西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全都是带着不确定性的。今天的朋友,也十分容易就变成了明天的敌人。
所谓的“世事无绝对”这句话,用在这里实在是太过贴切了。
这些只是题外话了。张凡和张居正人来那个所面临的问题吧。
张居正的想法,所牵涉的东西也是非常之多的。首先一点,那就是要改革吏治。这才是重点,否则政令不清、朝令不通,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运行。想要改革的话,也就完全是一场空了。
所以,改革吏治也就被两人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这改革吏治,所牵涉到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对于官吏政绩的考核。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的制度,历朝历代全都有,只不过是内容有一些不一样而已。倘若没有的话,官员们也就没有上进心和危机感,做起工作也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如此一来,国家岂能长治久安。
所以,大明王朝的早期,就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对于官吏政绩所制定的考核制度。按照大明朝的制度,在京的京官,每六年要进行一次“京察”。而对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的审查比之京官那是更加严格,毕竟是山高皇帝远嘛。每三年,各地方的各级官员都要进行一次名为“大计”的审查。
这本来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毕竟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官员们有些紧迫感,并且不敢恣意妄为。将来在考核之中,如果政绩突出的话,那么飞黄腾达的日子也就是不远了。
不过这一点在大明朝,不,应该说是在任何朝代,全都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的大明朝。
倒不是对大明有什么偏见,实在是有明一朝,贪官污吏实在是多入繁星一般,各个是“闪耀”无比。且不说那些在史册上都能够留名的“名人”了,那些下面的官员,没有严重到要被记上姓名的人,他们的危害才是最大的。也是这些人,才会生出了如同刘瑾、严嵩这样的贪官奸宦。
而且,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尤其是在这大明一朝,被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朝廷所颁布的考核制度,对于这些人来说根本就是无关痛痒。甚至于,这些官员们,全都是人出身的,脑子里有想法的官员们,更是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将这种对于他们的制约办法,转化成为能够促使自己升官发财的手段。\
这些朝廷的制度,早就流于形式化,每次都不落下,也每次都毫无新意。很多官员是明白这一点,官官相护之余,甚至有很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习惯了的人,更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让本城的百姓在监察之人的面前摆出一副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