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定亲 (第2/3页)
这个年纪,就算是英雄薄暮了。常年一身青色长袍,披发,却不蓄须。声音洪亮,并不像一般文士,以轻声说话为文雅。喜欢高谈阔论,尽情嗜酒。兴致所至,新诗旧词,信手拈来。还会抚琴奏靡靡之音,引吭歌乱世之曲,多才多艺,百无禁忌。温婉每次看到他,就会忍不住想到,魏晋时候的“绣林七贤”,大抵就是这种风情吧。
公孙继长身立。面容清峻。依然可见年轻时风流潇洒地模样。
据说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地爱情故事。虽然最终遗憾地错身而过。但他一直深深地缅怀着那个女子。因此至今未娶。也没有子嗣。但是他喜欢广交好友。广收门生。所以知交众多。桃李满天下。
公孙继授业有一个准则。就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他不赞成学生闭门不出。埋头苦读。经常鼓励、甚至驱赶学生出去游学。所以温婉这块被两位大学士争抢地香馍馍。到了公孙继这里。就像是一块顽石一样。让他头疼。由于温婉是女孩子。要她到处去游学。并不现实。公孙继每天看到温婉抱着书看。便会唤她过去一顿训诫。
“书是死地。学问却是活地。终日埋头苦
算将书库里地书全部读个遍。也就是那么点东西。去走走。要与各行各业地人结交畅谈。增长见识。
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世上大部分地高人。并不在朝中。而在于民间。”
虽然温婉是个宅女,她就是喜欢窝在家里看书,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公孙继确实是个很有内容的人,这个师父并没有拜错。只是这个进学方法,实在有悖于她的宅女本质。
每逢京中有文会,公孙继便会给每个在学的门生都发一张请柬,鼓励他们去参加。一般情况下,温婉倒也都是去的,但她不习惯在众多人面前高谈阔论,经常就是找个偏僻地角落坐下默默地听,做笔记。
进了国学之后,温婉便很少见到颜诩之了。本来温婉拜了公孙继之后,徐文澄与祝颂平二人都打算今年不收门生了。但是皇帝陛下考虑到今年京学的几位上榜者,都极为优秀的,都是将来朝廷地栋梁之材,便特地召见了两位圣师促膝长谈。第二天,两人便各自挑了一个做为自己的门生。徐文澄挑中的,便是颜诩之。
四月底,温家喜事连连。首先是陪皇后与公主去清凉山呆了一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