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ZT】秦皇陵暗藏金字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ZT】秦皇陵暗藏金字塔 (第2/3页)

有多么雄壮。结果来到当地,往往失望地发现:面前就是一个大土堆。上面种满了树,参观的人只是通过一条甬道走上去,感觉平平无奇。根本看不出原来的历史轮廓。

    这个“土堆”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封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坟头”。

    如果坐着飞机俯视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所以美国人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通过解放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发现,更早的照片更清楚,它是非常明显的阶梯形。大阶梯有三层,尽管两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个阶梯式的、没有尖顶的方锥体。

    在中国考古界,关于秦始皇陵一直延续着前人的观点,认为在现在看到秦始皇陵地面上“封土”是建造秦始皇陵后,把挖掘地宫的土夯筑在陵墓之上形成的三层台阶,其目的是保护秦始皇的陵墓不被偷盗。

    1956年,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民间传说中的秦始皇陵。他就是刚刚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的杨鸿勋。他被组织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出于对中国古建筑的浓厚的兴趣,他向梁思成先生请求到西安、咸阳等古建筑比较多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站在一望无边的秦始皇陵的平坦的“封土”堆上,建筑学出身的杨鸿勋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

    “封土”在民间俗称坟头,为了方便排水,坟头一般都做成圆锥状。但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覆斗形封土”从建筑学角度考虑,平顶的高台建筑并不利于日后的排水,难道当时秦始皇陵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吗?

    垒封土困难重重,修建目的始终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