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三十七章 中华崛起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两百三十七章 中华崛起 (大结局) (第2/3页)

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fǔ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

    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

    供一颗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huā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不过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在世界的另一边,代号为“东方崛起”的绝密计划已经接近尾声。

    帝国皇帝罗凯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东方崛起”计划规模大得惊人。在中华科学院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东方崛起”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50亿人民币。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实验中所无法比拟的。

    在帝国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第一颗试验性的原子弹在西北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日,只见一道闪电在方圆400公里的范围内划破长空,一团巨大的火球直升8000多米的高空,大地被震得颤抖,太阳的光辉被掩盖,中国整个西北部都听到了爆炸声,很多人惊奇的以为太阳提早升起来了。

    此时,中华帝国皇帝罗凯正在和海军高级将领开会,当他听到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对于罗凯和中华帝国来说,原子弹不仅是一种军事武器同时也是一种外交武器。

    可以这样说,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拥有了原子弹的中华帝国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帝国第一批只是造了三颗原子弹,第一颗试爆用的原子弹被命名为“希望”,第二颗和第三颗分别叫“曙光”和“朝阳”。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包括以物理学家阿?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大量用原子弹轰炸敌国城市。不过罗凯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当然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开完会后,罗凯考虑了整整三天,终于决定投掷剩下的全部两颗原子弹,落点就在中华帝国两个最大的潜在敌人苏联和美国的土地上。

    扔在苏联的原子弹将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两者之间选其一,目的是为了平衡,平衡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力量。

    至于仍在美国的原子弹,罗凯果断选择在曼哈顿,爆炸核心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势必要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破产。

    核弹是一种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巨大杀伤破坏效应。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吨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1942年3月6日早晨9时整,3架轰-h战略轰炸机从高空进入列宁格勒上空。这时列宁格勒有重兵把守,轰-h的目标爆炸范围内至少有十万苏联红军。

    在此以前,轰-h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反复训练,不过这一次的3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正奉命来轰炸列宁格勒。

    轰-h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世界之最,航程一万多公里,能在万米高空巡航,最大速度1000公里/小时,轰-h研制是对当时航空技术的重大挑战,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火控系统和全增压的生产型轰炸机,他是整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最杰出的轰炸机。

    帝国皇帝对轰-h的评价是:有了他才能很好的完成让战火在帝国的领土上燃烧的任务。

    轰-h翼展51.1米.机长,35.2米.机高,4.98米,最大飞行速度:8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1000米,主要机载武器:12tǐng机载机枪,1门20毫米航炮,挂载普通炸弹,燃烧弹,核弹,最大载弹量11000公斤。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可以击落在万米高空之中飞行的轰—h,战略轰炸机轰—h完全不负“战略”二字之名。

    九点三十分,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轰-h轰炸机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一座苏联的指挥部的正中,自动装置开始被打开。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

    数十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huā目眩的强烈的白sè闪光,列宁格勒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yù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列宁格勒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bō,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shè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bō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当时列宁格勒一代集中了大约30多万苏联红军,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场死者计12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百分之七十,剩下的全部严重毁坏。

    苏联红军的两个师被全灭,四个师被重创,武器辎重被毁者不计其数。这些还只是最直接的损失,另外还有大约五万人因为爆炸形成的强光、高温、辐shè、冲击bō等而战斗减员。

    由5架轰-h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朝阳”投到美国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朝阳”是一颗钚弹,长约4米,直径1.5米,重约5.1吨,提恩梯当量为2.5万吨,爆高550米。

    爆炸造成美国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完全的被从地表上抹去,曼哈顿40万人口中的10万馀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轰炸造成的伤害遗留数百年,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shè後遗症的折磨,爆炸的中心地带百年内寸草不生。爆炸後的大火又将影响范围扩大到了3.7公里。

    高剂量的贝塔和迦码shè线伤害,当时没有人敢肯定的说,原子弹特有的疾病能够治疗,因为诊断上从未见过,而这种疾病现在还在这里一直夺走人命。

    病人躺在病chuáng上呻yín,嘴巴被烧黑,看起来很僵硬,不能说话,tuǐ上和手臂都是红点。有的则发高烧,白血球和红血球细胞下降,喉咙发肿,疼痛,呕吐和拉肚子,或者有内出血或者掉发等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的辐shè污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