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清朝股票 (第2/3页)
大上海的街头,这片难得的悠闲因为短暂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事实上,上海真正的精华都在租界里。19世纪8o年代洋行林立的外滩建筑群,以游廊环绕为特征,其样式大体上是由砖柱承重,宽敞游廊环绕屋舍,或者至少围着三面,顶上是传统的中国瓦片。当时地价低廉,因此屋外是相当大的场院,院中绿树成荫,以易于成活的柳树居多。
折衷而简约的建筑风格,隐隐透露出这些西洋建筑主人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想作为殖民者成为这里的主宰,又忌惮经典的欧洲建筑成为羁绊腿脚的累赘;他们既梦想着把飞地建成故园,又抹不掉过客的阴影时时梦潜。
一路行来,商贾云集,人口渐密,店铺洋行林立,其繁荣程度令罗凯有种回到21世纪的错觉。
不过相比于后来,现在的上海没有了熏人尾气,也没有汽车动机的噪声污染,更没有霓虹闪烁的光影污染,只有习习江风拂面。
“咦,他们这是在干什么?”罗凯歪着脑袋好奇道。
在一处街头拐角处,一栋占地面积极大且造型奇特的五层建筑物吸引了罗凯的目光。这座砖混结构建筑物以转角处为中心,两边呈九十度向外延伸,外观仿文艺复兴式样,转角处为主入口,两边还有数道辅入口。
建筑物的墙壁上装饰有惟妙惟肖的大理石人像柱,精美别致的浮雕和自由螺旋曲线壁柱。底层为石砌外墙和拱形门窗,上面两层是清水红砖墙,有双柱外廊。楼顶是最流行的半球型洋葱头复合式穹顶。
当然,吸引罗凯注意的并不光是这座建筑物独特的造型,还有在其之外的人山人海。难道是在钱吗,难以想象这样大的建筑物尽然还容纳不下蜂拥而至的人们。
“公子,他们是在炒股,这是上海股票平准公司。”黄包车夫指着那座被人海淹没的大楼恭敬的回道。
“炒股?!”罗凯没有想到这时候上海就有股票了。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1884年大清朝就有股票了。得,好奇心被勾起,这下子必须去凑个热闹了。
离得近了,罗凯能够听到周围之人果真是在围绕股票这一话题在讨论着。听的多了,罗凯渐渐了解了个大概。
这股票竟然和自己不久前所见的李鸿章大有瓜葛。难以想象,在君子耻于言财的封建传统环境中成长的政治官僚,位极人臣慈禧太后的心腹李鸿章,能大胆引入股票这一现代金融工具。
李鸿章建立的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采取洋为中用的股份制形式,组织结构上更先进。这种模式,包括一些具体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此时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这份引起朝廷上下,特别是满族王公非议的奏折已在慈禧太后案头搁了十年,若不是李鸿章"毅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