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撤离 (第2/3页)
和“镇远”,各重735o吨,连炮共用原平银约34o万两。
两舰采用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设计及技术均为当时最先进的。定远级的装甲布置类似英弗来息白的设计,厚达12英寸的装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护机械、主炮及弹药库,而非分散在水线之上。
其吨位亦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舰。1881年正式签署合约,每舰造价为62o万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经验,派刘步蟾、魏瀚等熟识海军者到德国船厂监工。两艘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名为定远、镇远。
至此,在折腾了数十年后,拖到沈葆桢入土之后,大清帝国终于拥有了两艘强大无匹的铁甲舰,北洋舰队的雏形已经产生。
想到购置钢面铁甲的整个过程,想到沈葆桢的音容笑貌,李鸿章不胜唏嘘。大清水师走了太多的弯路。
作为洋务运动的起者之一,创办近代企业最多的人之一,李鸿章的思想不可谓不进步。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鸿章是慈禧的心腹,顽固的保皇党,没有慈禧太后的点头,李鸿章什么事都不敢干,不愿干,干了他就不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了。
派系倾轧,经费筹措,眼光的局限,奸佞的谗言,政治的腐朽。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也不过是个噱头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