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购舰 (第2/3页)
必须购置,头头是道,精凿不磨,深为敬佩。若能添购两号,纵不足以敌西洋,当可与日本角胜于海上。日意格寄到英厂铁甲图式、图说,如已译出,乞寄示一阅。”接着,李鸿章派李凤苞出洋“会商日意格察勘铁甲船”。
沈葆桢生前的影响加之其弥留之际口授遗疏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最终令李鸿章下定决心购买铁甲舰的却是两位留学归来的年青人。
1879年7月,在英国留学、实习的刘步蟾、林泰曾二人结业回国。他俩回国之初即怀一腔热情向福建船政局呈上《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决心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该略论不久后由船政提调吴仲翔转寄给李鸿章。当李鸿章看到略论内有“蚊船利于攻人,而无能自卫”,“若中炮子即有沉破之患”,“非拥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守之妙”等话时,感到触目惊心。
李鸿章打算与刘步蟾逐一研讨略论中的各条、各图,并咨询海防政策,便写信给沈葆桢,议定刘步蟾不去南洋转而来北洋供职,林泰曾拨赴南洋备沈“就近顾问”。
刘步蟾到北洋后,李鸿章了解了不少有关海防的知识,知道了西洋新式大军舰均备有铁甲,分为洋面铁甲(即铁甲舰)、海口铁甲(即海防舰)、铁甲冲船(即装甲巡洋舰)等三种,终于明白蚊子船在海上毫无用途,即使守口也要用海口铁甲。
接下来,李鸿章再次征询的林泰曾意见。林泰曾看到“伯相”受刘步蟾的影响后对铁甲舰的认识有所转变,便答称“蚊船仅能守口,即快船兼碰船亦只能在洋面探贼、通信、为铁甲助势”,“无铁甲以为坐镇,无快船以为迎敌,专侍蚊船,一击不中,束手受困,是直孤注而已”。
“能与铁甲船敌者惟铁甲船,能与巡海快船敌者惟快船。西国设置水军皆权衡邻邦力量,必与之势均力敌,故邻有铁甲我不可无,今日本既有铁甲二艘,大清独无岂能与敌?”
“应请赶购铁甲二只,快船或购或造四只,水雷水艇二十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