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卷 虎啸库尔斯克 第五十六章 命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卷 虎啸库尔斯克 第五十六章 命中 (第2/3页)

3,并见到fi-103那超过800kg的战斗部的威力后,自然而然是不会放弃这么厉害的一个杀手锏武器,这次来库尔斯克之前刘七专门找到布劳恩,想弄些fi-103到库尔斯克。不过布劳恩却没有同意刘七的要求,原因是这fi-103还并未定型投产,依然处于试验阶段,未解决或未发现的技术问题依然多多。

    布劳恩的话让刘七十分的奇怪:“这玩意连巴顿的坦克都给削翻了,明明都已经实用型了,竟然还说是处于试验阶段,这到底要试验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其实刘七并不知道,他所认为的实用型其实对布劳恩来说只是一次侥幸的成功而已。因为经过事后对战场上fi-103的残留弹坑以及弹片散布的分析,布劳恩惊讶的发现,所有的fi-103竟然都莫名其妙的打中了目标。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根据各种数据表明,出现这种事情的概率连十万亿分之一都不到,理论上,fi-103在100km内攻击精度也不过是100落到目标10km的范围内,80落到5km范围内,20落到2km的范围内。

    虽然对于刘七来说那次的实验是成功的,那是因为他意识雷达的作用。但是对于布劳恩来说,这诡异的成功是科学所解释不通的,所以布劳恩认为在西多舍尔的实战试验其实是一次表面上成功,实质上失败的试验。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你学会了屠龙之技吧,这龙早就灭绝了。你研究的飞弹失败了吧,可是这失败的飞弹却偏偏打的贼准。也不由不让布劳恩感叹到这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但是失败就是失败了,在布劳恩这种只能用科学来解释一切的人的眼中,是没有任何侥幸存在的。

    刘七在后来知道此时之后很是觉得布劳恩是属于榆木脑袋不开窍,但是对于布劳恩这种榆木脑袋刘七也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刘七总不能告诉布劳恩这fi-103打的那样准是因为自己意识雷达的作用吧,那样的话说不定布劳恩为了科学是决定做一次生物学家,打开刘七的脑袋来看看意识雷达到底是什么结构的。刘七可不想变成什么科学试验用的小白鼠。

    历史上的fi-103或者说v-1使用的是由空气驱动的里程计,磁罗盘和陀螺仪组成的简易制导系统控制的,说是制导系统,实际上那个系统也就只是一个惯性导航设备,fi-103本身不具备任何的大角度航向矫正能力,只能依靠垂直尾翼和升降舵控制基本的航向和高度。理论上,攻击90km外的目标,命中精度是大约90(90.4)的导弹能够落在目标10公里的范围内,大约50(47.6)落在5公里的范围内,而只有大约60(66.6)的导弹才能落在目标2.5km的范围内,如果距离增加精度还要继续下降。

    冯-布劳恩在接手fzg-76研究项目(fi-103的保密代号)后,就发现这个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缺陷:精度高是按固定的天气情况来计算的,如果天气不好怎么办?这世界上又不是除了晴天和微风就什么都没了。于是冯-布劳恩对fi-103的制导系统做了针对性的改进。由于佩内明德火箭研究基地有梅塞施密特ag公司的me-163项目,在他们的帮助下,fi-103做了一系列的优化设计,体型扩大了一些,重心也经过重新分配,不再像原来那样的脆弱了,发动机舱与机身的距离也更近了,最重要的是,新的fi-103有了副翼,这意味着,他不会像原来的fi-103那样只能做微小的航向矫正,足以做出180度转向,只要制导系统没问题。而且,他也不会在大风天气里被吹翻了,在原来的历史上,因为英吉利海峡那恶劣的天气原因导致发射失败fi-103的总数一点也不少。

    冯-布劳恩首先尝试的就是将原本用在a-4c上的被动无线电搜索制导系统安装到了新的fi-103上。由于原来的fi-103的制导系统主要是依靠压缩空气维持运转的,而新的制导系统主要是靠电池驱动的,所以,原本被压缩空气占据的巨大空间节省了下来,因此额外添加的设备如无线电测向仪,信号接收天线,信号处理器什么的,基本上不需要重新设计弹体只是重新设计了下电路图和设备结构图什么的就装了进去,除此之外还在添加了足够多的炸药,还有部分设置在设备中间的炸药,确保fi-103落地后可以将所有的设备摧毁。这就是fi-103b-1,但是在西多舍尔使用的却是第二个型号:fi-103c。

    fi-103c使用的是和原来的fi-103原理相同的制导系统,只不过新的制导系统是在负责a-4导弹再入段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因此开发进度很快,而且由于拆除掉了被动无线电搜索制导系统,因此战斗部达到了990千克在非洲西多舍尔截杀巴顿所带领的美国第2军时,就被证明破坏力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预定的指标。威力是足够了,但是布劳恩没有搞清这fi-103为什么会毫无偏差的完美的击中目标,决定将这次实验的结果作废,所以才迟迟没有向军备部提交批量生产的建议,事实证明布劳恩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试想,如果德国如果真的在这时大规模的投产fi-103c,这些fi-103就会因为制导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兼容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以及缺少对制导系统的计算参数的研究等问题而出现大量的没有命中目标的问题,这无疑是对紧缺的战争资源的一种严重的浪费。

    刘七对这种情况当然也十分清楚,毕竟自己的意识雷达不可能涵盖整个德军的战场。自己不可能每次都用意识雷达来导航fi-103来击中目标,还是得靠fi-103本身具备的精度来打击目标才是正解。所以刘七在库尔斯克战场上也忍痛放弃了fi-103这一杀手锏,一切让冯-布劳恩自己做主,慢慢测试第一个改型:安装有无线电测向仪的fi-103b。

    虽说是让冯-布劳恩自己做主,主管这次的实战试验,但是他很清楚,与这次试验相比,刘七把它部署在这里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他不懂军事,但是他也是思维能力很强的人,在目前的态势图上他很清楚的发现,自己的这个发射阵地所处的位置,直接面向苏军正面,这正是他们最需要的,fi-103b命中目标必须要一样东西: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没有的话它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一直飞下去,直到燃料耗尽自毁。但是通过实战进行试验则可以更加完美的测试fi-103的性能,尤其是新设计的fi-103b-2,这也是他为什么答应来的原因。

    新的fi-103b-2安装了西门子公司提供的新型无线电测向仪,与fi-103b-1使用的无线电测向仪相比更加优秀。b-1型的天线一共有四根,测量精度随着距离的不断接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