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台湾故事 (第2/3页)
,灌水、放生、种芋、饵鱼,等残酷对待的下流勾当・所以他这艘船的偷渡生意居然很好
不过到了咸丰十六年之后,经由福建巡抚李鸿章奏请朝廷,彻底开放了百姓到台湾去的禁令,所以偷渡也就因势而止,再无生意可以做――这十几年来,稻川垣积攒下一笔不小的身家,开始转而做起了往来两国三地的正经生意
但正经生意也很不好做他做的是将台湾出产的大米运送至福建,一开始的时候是赚取中国朝廷给予的一定的水脚钱
台湾大米质量非常好,从康熙二十三年收回台湾之后,就一直是用作朝廷贡米的
不但质量好,而且产量高,自给自足之外,朝廷还会每年定期将台湾大米内运,用作平籴内地米价,特别是福建一省的米价的重要来源,雍正的时候,朝廷议准,每年于常运平籴米5万石之外,再运0万石存于滨海地区,若是遇到台湾丰收,这个数字还要增而朝廷的这个规定,也给了台湾商人哄抬米价的机会
因为处了这作为常运平籴米内运的5万石之外,其余的10万石不一定是要在一年之内完成运输,而且,闽台之间的口岸只有鹿耳mén―厦mén,也就是说,福建各地要购进台湾大米,只有到厦mén去买,不能sī自前往台湾购买――形成了垄断市场只要这条管道出现人为因素的拥塞,台米就会立刻在台湾出现积压,而不得出口,这种情况在乾隆初年达到极致,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台湾大米累积积压了万石,简直成了台湾人的负担
朝廷有鉴于此,深感运力不足,于是开始改台米官运为民运,借用民间渔船,运输大米到内地但这种方法推行不到数年,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原因在于脚钱太少,当时规定,每石六分六厘六毫五丝,自厦mén载往他处,水程每百里加银三厘;而台湾船只从岛内各处载米到台郡jiāo卸的,每石的脚钱也只有三分这种让人根本提不起兴趣来的政策才推行不就,立刻又出现了积压的状况
这是多年陋习陈陈相因,也不必多提,但因为这种情况,也就出现了偷运大米的海上走sī贩子,在一开始的只是在台湾岛内和福建省之间来回走sī,进而发展成包括琉球群岛,日本等地往来,一船三千石的台湾大米,若是能够运到日本长崎的话,转手可以获利三五百两银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了稻川垣所做的,就是这样一mén生意
船帆高高升起,愈发明朗的晴空下・名为稻川丸的三千石大船迎风破làng,船飞快的向西北方前进,“船长,前面有船驶过来”
稻川垣心中一惊・做贼的必然心虚,每每听见船员说附近海面有船只出动,总会让他提心吊胆一次他倒不是怕驻防在台湾岛内和附近海面上的台湾水师的舰船的检查,而是担心遇上海盗台湾近海,海盗横行,肆无忌惮,成为航行在闽台之间的商船的心腹大患
但稻川垣认真想想・就知道自己猜错了自从咸丰十六年之后,李鸿章在马尾造船厂兴建海军,以式炮舰对海盗横行的海面进行了多年非常有成效的打击,成团伙的海盗都已经被剿灭殆尽,怎么这里还会有海盗?一定不是的既然不是海盗,那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不过是huā上几两银子做买路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