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6节天津教案(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6节天津教案(3) (第2/3页)



    在圆明园朝会的时候,他大声说道,“奴才以为,天津的地方官也没有罪,张光藻跟刘杰,平时的官声很不错,他们当然不能偏袒教民,讨洋人的好。事情闹开来,全怪那个丰大业太野蛮,拿枪就打,这还成话吗?如果说中国的使臣,在他们法国也是这样子蛮不讲理,枪击职官,不也一样要犯众怒吗?至于陈国瑞路过天津,说了几句嘉许义民的话,正见得他忠勇xìng成。在法国看,他们有罪,在中国看,何罪之有?他们的罪,是总理衙门给安的,咱们自己还在查办,总理衙门倒先替天津的义民认了罪的。给法国公使的照会,说什么天津的‘举事者”等于我‘大清仇人”这种措词太失体了还有人说,天津的百姓,无缘无故杀法国人,不过借此抢劫掳掠。诬责义民,于心何安?”

    他话语中援引的这段话是宝鋆说的,他不能不申辩:“启奏皇,七爷的责备,奴才不能受烧教堂的时候,有人大抢特抢,是有案可稽的。”

    “趁火打劫,总是有的。”皇帝做好做坏的为他们排解,“这一层,现在不必再提了。”

    “臣有申辩。”董恂接口高喊。

    “好你说”皇帝告诫他:“就事论事,别闹意气。”

    “是”董恂用含冤负屈的声音答道:“臣等奉旨与洋人交涉,事事以宗社为重。洋人脾气多很坏,臣等受气也不是受了一天,局外人不谅,嬉笑怒骂的也很多,臣等总想着受辱负重四个字,能够为朝廷‘求全”自己委屈一点儿,算不了什么。这一次教案,原是相jī而成,如果地方官实心为国,知道现在还不是可以跟洋人开衅的时候,平日多加化导,就不致于教民相仇。老百姓也应该体谅国家,明明惹不起洋人而偏要惹他,惹出这样一个局面,不就等于跟大清为仇?”

    董恂一口气说下来,了年纪,不免气喘,所以得停一停,而醇贝勒不容他往下再说,接口便驳:“说百姓与朝廷为仇,是断断不会有的事这话在自己都不能说,何况说给洋人,形诸文字?试问,洋人误信百姓与我大清为仇,不更以为朝廷孤立无援,越发得寸进尺,没有个完结?求和反不得和,不但失体,而且失策”

    “原是说委屈求全。”董恂的再度辩解,就显得有些软弱了,“措词当然要不同些。”

    “怎么个不同?”

    看奕譞咄咄逼人的神态,皇帝深深皱眉,他不是怕法国人,更加不是畏惧和法国人在京畿之地开战,但中法两国在越南近海的一场厮杀,彼此都是有所保留,并不想将事态闹到不可收拾的结果。而若是为了这种彼此都有过失的原因,最终引出主战的论调来,今日一会,便难收场了,得要想个办法,先教大家死了不惜一战的那条心,专就‘抚局’去研究,如何能够议和而不太吃亏才是正办。

    他正在思考,只听载澧也说,“皇阿玛,儿子以为,七叔的话极是。若是朝廷一定要抑民奉外,儿臣我就第一个不答应儿臣请皇阿玛的意,亲领一军,东去天津,与英队拼一个下高低也好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大清神机营的威风如何。”

    “呸”皇帝迎头啐了他一口,“你懂得什么战事?小小年纪,你才念过几多兵?就在这里妄言议政?英国人不过是以护侨为名,与天朝发来照会,你倒好,就要借此机会,主动挑起战端了?”

    他的手胡乱在空中一划,“你们以为,朝廷对外几次用兵取得胜利,我大清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好简单呢打仗在尔等看来,不过是一纸诏,但最后的胜利,却是要靠无数年轻的战士浴血拼杀才能获得的”

    这番话说得群臣动容,都觉得语气严重,不敢轻易奏对。但皇帝不愿意就此和各国开战的意图却也是很明显的,因此都沉默了下去。

    皇帝细看西面那一班从领头的惇王,到末尾的翁同龢的脸è,知道自己这两句话把他们镇住了,于是又用缓和的声音说:“诸事要从长计议,你们都是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