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国事如焚 (第2/3页)
皇帝一听便明白,定然是为以莠言yin*君父做微服之行的罪名,把他关押起来了。
想及肃顺这些年的好处,他大感不忍,又不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皇后难堪,只好劝道,“你是天下之母,处置奴才不是不对,更不是不能。但朕当年就说过,为君者,不能做那些有功归于上,有过诿于下的事情。便说这一次的事情吧,朕要是七八岁的孩子,于人情世故全然不通,给肃顺撺掇几句,置国事于不顾,微服闲游,以致引了这样一场大病,就是杀了这个狗才的头,也不为虚妄。但又岂是如此?朕年过不huò,这一次出行,又是一己所定,怎么能说是肃顺的罪过呢?”
“皇上,”皇后说道,“这不是臣妾想诿过于人,只是,肃顺这个奴才,也实在是不像话。明知道主子生病,不先回行在安排仪架,反而就这样任由几个粗汉,搬动皇帝,受风寒之苦,致使病情加重,仅此一点,臣妾想,把这奴才关进宗人府,就是他应有的报偿”
“你啊,朕也没有说你处置得不对嘛”皇帝苦笑点头,伸手在枕边mo了mo,“皇上,您找什么?”
“那颗御赏印呢?”
“在这里。”惊羽伸手到被子中划拉了一把,拿出一个蜀锦小囊,递给皇帝。众人都知道,那是乾隆朝传下来,皇帝常佩在身边的一枚长方小yù印,上面刻的阳文御赏二字。当年曾国藩和翁同龢办差,手中各自赍有一份皇帝手书的密旨,就是加盖了这可印章的,可以算作是皇帝的sī人印信。“杨三?拿这方印,到宗人府去,传肃顺来见朕。”
“喳。”
皇帝久病初醒,身子沉重无比,眼睛在皇后和奕等人脸上扫过,勉强笑了一下,“可有什么紧急事情?若是没有的话,先都下去吧。”
奕抬头和皇帝的目光碰触,瑟缩的都低下头去,“是。”
皇帝看出来了,又叫住了他,“老六,可是有事?有什么事就说吧。”
奕无可奈何,对皇后恶狠狠的眼神视若不见,低头奏答,“非是臣弟等要以国政之事上烦圣忧,只是,三天前有属国琉球王子尚健并正使、紫巾官向国垣、曾谟为副使,前来京中,向我天朝乞援。为祝明治天皇亲政。日本bī迫琉球朝贺天皇。理由是说,‘琉球两属状态,自中世纪以来,因袭已久,难于遽加改革,以至因循至于今日’。中山王尚温无奈,请我大清以宗主之国为尊,行文日本,中止其事。”
皇帝枯坐片刻,鼻子堵塞严重,头脑都有点不灵便,但事关日本,不能不打起几分jīng神来,用手指不停的摩挲鼻梁,让自己舒服一点,脑中尽量思索后世所知的旧事,这方面的资料实在很少,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日本人谋夺琉球是假,探听大清的虚实是真
就在本年,为增进贸易、互通有无,日本派使者来华,要求仿效英法等国前例,准许日本能够得到以上国家同样的条件,不料皇帝的态度极其坚决,军机处几次奏请,都闹得灰头土脸,甚至连日本所派的使者在中国受到总署衙mén的例有招待,给皇帝知道了之后,同样大脾气,将礼宾司——这一处衙mén原本是归礼部所管,后来分出来,由总署负责——的司员也几乎摘了乌纱帽。众人苦劝,皇帝根本不听,最后还是顺应了他的意思,将日本人赶出中国了事。
这件事过去之后,朝臣都知道,皇帝对日本人没有半点好感,甚至可以说是刻骨痛恨,只是,这份恨意从何而来,却是无人知晓的。因此,这一次奏请之事,在奕实在是捏一把冷汗,他倒不是怕皇帝会对自己怒,而是担心他身体还没有痊愈,一旦怒,于自己的身子骨不利。
还好,皇帝并没有恼怒,手捏鼻梁,沉yín良久,“这个琉球……似乎是从前明朱洪武开始,就是中国的属国的?是不是?谁知道这其中的渊源?”
这是不消说的,皇帝当年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内容也经杜受田、卓秉恬等人详细解说过,怎么又问起了?许乃钊碰头答说,“皇上说的是,琉球自古以来,便是大清属国。若论及渊源,可上溯到洪武五年,礼部尚书杨载奉朱元璋之命出使琉球,中山王察度开始对明朝称臣,并且派遣弟弟期泰随杨载来华,上表称臣,向明朝贡方物。此后每年或者隔年必定遣使来朝贡。其时琉球山南、山北和中山三王互相争斗,明朝政fǔ敕令他们息争,并分封三王。等中山王统一琉球各岛后,封察度为琉球王。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又赐闽人善cào舟者三十六姓与琉球。前明永乐五年,琉球王以尚思绍名义派遣使节朝贡,之后琉球王就一直使用“尚”姓。”
“我大清先主入住中原,圣祖仁皇帝和高宗纯皇帝两朝,曾分别赐印给琉球王,表示继续承认琉球的属国地位。中山王尚温于咸丰五年至咸丰九年间,分别与美国、法国以及荷兰签订了通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