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 中俄纠葛(1) (第2/3页)
但其中有一个极大的问题:沙俄在堪察加和北太平洋的这些新殖民地与俄国本土之间的路程遥远,而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漫长而艰难的西伯利亚运输线,外兴安岭以北的陆路布满峻峭的山脉,横断峡谷、大片大片的荒芜土地和冻土苔原,从雅库茨克通向鄂霍茨克之间的数千公里路程,就是铺设最原始粗陋的羊肠小路也无法直接通达,致使用牲畜驮运一普特(普特是沙皇时期的重量单位,一普特是千克)粮食的运价高达十五卢布――这是俄国商人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另外有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了俄国在对于黑龙江的问题上,始终未能下大力气加以探查和整理。第一是在雍正五年的七月十五日和同年的九月初七日,中俄两国分别签署了《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后者更附带了一份《喀尔喀会议通商订约》,使得两国陆上的边境贸易成为可能;等到了乾隆五十七年,双方重新修订了《恰克图市约》。进一步加强了两国边境贸易的正常行进(以上几份条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来看。在笔者看来,到嘉庆年之前,中俄两国的邦jiāo,还算是比较正常,而且是合乎两国利益的。关于这两份合约,后文还会有详细的说明)。
因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俄罗斯商人大发横财,到远东去,和中国人做生意,成为了时髦、又有大把利润可图的好事,举国欣然之下,自然的,再要派人、拨款,甚至冒着违反两国公约、得罪中国政fǔ的代价,勘察黑龙江,就是很不合时宜的举动了。而那些在伊尔库茨克和恰克图获得滚滚财源的商人们,生怕惹怒了中国人,导致对方关闭恰克图市场,便大肆宣扬,说阿穆尔河不利于航行的种种言论,政fǔ无奈,只好中止。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比较可笑了。一直到尼古拉一世登基之前,俄国人始终nòng不清楚,黑龙江是不是有出海口的一条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俄国人的大量档案资料也没有明确说明,阿穆尔河的通航情况和各段河道的数据,乾隆四十八年、五十八年,分别有法国航海家拉比鲁兹和英国航海家布劳顿的两次勘察结果如出一辙,得出的结论都是:萨哈林(就是库页岛)不是岛屿,而是半岛;阿穆尔河河口向北没有畅通的入海口。因为这样的勘察结果,阿穆尔河作为通往堪察加水路的经济价值就大幅降低了(一直到道光十年,中俄两国于彼此的了解和研究都少得令人咋舌,这一部分内容,详见后文)。
一直到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江宁条约》之后,沿海各省开放通商口子,使得恰克图的经济意义被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皇尼古拉一世连续派人在道光二十三年和二十六年,两度勘察黑龙江,得出的结果是让人很失望的――黑龙江没有出海口,对于俄罗斯没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尼古拉一世的失望可以想见,但染指中国内河的动作,又再一次被束之高阁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新上任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沙维耶夫到达任内,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一个年级只有38虽,xiōng中充满了yù望和野心的政治投机客――在没有请示沙俄政fǔ同意的情况下,sī自派出水陆两条探索队伍,准备对黑龙江进行一次彻底而细致的考察。后来还是俄国政fǔ担心此举jī怒中国人,紧急叫停了陆上勘探队,而水面的查勘,在俄皇半推半就之下,终于成行了。
经过探查发现,之前一直认为是萨哈林半岛的地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深约‘五俄丈(一俄丈大约是2.134米)’的河面。于是,萨哈林不是半岛而黑龙江也并不是为泥沙淤积住河口的最终结论产生了。从此,黑龙江作为一条能把东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运往太平洋的唯一航道的特殊意义,使得沙皇将占领此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这之后,穆沙维耶夫给沙皇写了一封信――穆沙维耶夫或者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但并不是骗子,在给沙皇的信中,他纠正了一个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某些误解’的观点,他说,“有人说什么阿穆尔河是从俄国割让出去的,这种指责实在不能令人容忍,因此我认为自己有义务予以反驳。整个阿穆尔河从来也未属于我国,也不属于中国,迄今它尚未被任何人所占领,但中国人早已经在这些地方游逛――所有这些情况,我个人是知道的。”
而以上种种,身处黑龙江将军高位的常青居然丝毫不知道
穆沙维耶夫信奉的法则只有一条:需要没有法律一切以需要为转移。
在探知黑龙江的完整数据之后,上书沙皇,开始了快速和大胆的整军备战,从咸丰三年起,他统计了当时可供整编的所有哥萨克人,其中包括俄罗斯哥萨克七千人;布里亚特哥萨克一万两千人,而且拟定了可供补充的哥萨克人,包括一整个哥萨克边防军,外贝加尔哥萨克城防团;所有异族团还有外贝加尔地区所有的村镇哥萨克。整个的外贝加尔地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