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9节公务措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9节公务措手 (第2/3页)

大异平日笔下如风的常态,“每队增设专操大臣,帮办侍卫章京,俾资统率两翼前锋八旗护军营;其余帮办侍卫章京、带队章京等,该部拟定,具折陈奏。”

    “圆明园卫枪队、健锐营、火器营两营、八旗满洲、蒙古骁骑营卫枪队、八旗汉军枪营、八旗汉军藤牌营、八旗汉军卫营均照前例办理。其余如各旗营挑选杂技兵、内务府精捷营技艺队、内务府三旗幼丁队亦皆仿效办理。”

    “圆明园卫枪队人数较多,增设营总不一;另将马步二十五队改为威霆制胜队,分为左右前后各营。改派专操管带、帮操、营总、令官不一。以上各项,皆由该部拟定,具折呈报御前,朕将亲览。”

    写到这里,皇帝抬起头来,“传工尚龙启瑞、工部样式房主事雷景修、内务府造办处郎中奎照到这里来,快去。”

    福答应一声,快步出殿而去。

    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到了书房,轻打马蹄袖跪倒行礼:“臣等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喔,你们等一会儿,朕还有几个字就写完了。”皇帝思路大开,笔下不停,在折子上又加了几句,这才停笔抬头,望向下跪着的几个人,“雷景修?”

    “奴才在。”

    “朕听闻你雷氏一家,系以周易六十四卦排行,乾元再周,到元朝已历百世。三十年为一世,算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可以媲美曲阜孔家。是不是的?”

    “回皇上话,这只是外间小民好事者众,以讹传讹之论。奴才当年也曾经向父兄问起过,不过年代久远,难以稽考。”

    “连你在内,在这京中居住了有几代了?”

    “回皇上话,自奴才的高祖玉成公为避明末李逆之乱,与两子振声、振宙移家金陵,后又迁入北京以来,到奴才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你父亲呢?朕记得你父亲是叫雷家玺的?几时故世的?”

    景修答说,“奴才的父亲在道光爷五年的时候去世了。”

    “你今年多大年纪?”

    “奴才今年六十六岁。”

    “你弟兄几个?”

    “奴才弟兄三个。只有奴才在样式房当差。”

    “你现在是多大的官儿?”

    “奴才本来是候选大理寺丞。咸丰三年慕陵金券合龙,隆恩殿上梁,奴才蒙恩赏加员外郎职衔。”

    “昌瑞山的工程,也有你的份吗?”

    昌瑞山是清东陵所在,自皇上登基以来就开始经营,多年以降,耗资巨万,雷家在这一陵工上就发了一笔大财,所以听皇帝提到此事,赶紧碰头答道:“皇上的万年吉地,奴才敢不尽心?”

    “是啊你家世受国恩,如果再不尽心,可就没有天良了。”说到这里,皇帝转头看着一边跪着的奎照,对他说,“奎照,朕将来的万年吉地,若是出了当年的混账事,第一个就饶不过你,你知道吗?”

    照心里发虚,自古以来,帝王陵工都是一项超级肥差,不过奎照当年的阿玛,为了陵工之事却几乎丢了脑袋。

    奎照的阿玛就是前文提过的,道光朝的内务府大臣英和。英和家中本是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汉姓石。他的阿玛叫德保,是乾隆二年的进士,由闽浙总督内调礼部尚书,正是和珅初初为高宗简入帝心的时候,后来和珅愈见大用,德保却很倒霉。

    他以礼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管理乐部和鸿胪寺,朝会祭典,乐部奏乐不协律,或者百官失仪,御史失于纠参,责任都要落到德保的头上——他是双料难过,两头受气,经常不是给罚俸就是被申斥。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常雩大典的时候,所挂的天灯不足数。更衣的黄幄中,所设的坐褥也欠整齐,被褫夺了顶戴花翎,革职留任,十年无过,方可开复。而大过不犯,小过不断,以致开复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不过德保有一件很欣慰的事情,就是他的独子英和,在京中的贵公子中可算第一,年少多才,而且是个美男子——给和珅看上了。

    原来,和珅的正室早亡,留下个嫡出的女儿,交给姨太太照养长大,眼见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和珅对姨太太说,“明天我请客,都是八旗佳子弟,你们在屏风后看,看谁好,记在心里,回头告诉我。”原来是他要为女择婿。

    第二天的午宴,是个文酒之会,分韵赋诗,又复联句,至晚方罢,两个姨太太看了半天,到晚上和珅问她们的观感,一直认为有一个穿紫缎系卧龙袋,戴一顶貂帽的美少年最好。

    和珅大感安慰,原来此人正是他所相中的英和第二天托人去德保家试探,德保不等来人吐露本意,便即表示:他的独子只愿结姻寒族,高门闺秀,不敢仰望。

    来人劝德保,不如就结了这门亲事,有和珅这么一个阔亲家,何愁不能立刻开复原职,赏还花翎?至于英和,更是好处多多,目下不过一名举人,但成进士,点翰林,金马玉堂,指顾间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