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议汰兵书》 (第2/3页)
“这样说来的话,你倒是瞅准了,才敢走这一步险棋的?”
“臣不敢。”
“算了。”皇帝笑着说,“你这件事做得很好,朕不怪你。”他又关切的问道,“你这天津知府,可称京畿之间第一档苦差事,忙差事。有什么苦处,在这里只管和朕说,确是积弊的,朕立刻降旨,一概免除。”
胡林翼想了想,积弊之事太多了,不过碍于总督大人在,有些话不能说出来。皇帝看出来了,“你不用管纳尔经额,他若是为今天的事情敢于挟私报复你,朕给你做主,你说吧。”
胡林翼自然不能因为皇帝有这样的话就真的直抒胸臆,认真的盘算了一下,捡能够出口的说了,“臣只是认为,京朝官员,过a境甚多,供应浩繁,赔累不起。”
“要如何供应?莫非顿顿要吃燕翅席吗?”皇帝说:“以后供应过境官员,一荤一素,米饭管够。准予在公款开支,其余夫马等等,一概按照规定办理。如果有噜嗦需索的,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送到朕这里来,自有办法处置。”
“皇上圣德如天,爱民如子,臣不胜钦服之至。”
“不过啊,这等事解决了,相较而言,府里的经费大约也能够节省下来,既然有了钱,就再不能层层伸手,处处拿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不准要书办、百姓的钱。谁要钱,谁负责任。”
皇帝的脸色逐渐转为严厉,“若是日后再有人向朕奏报,说你这天津府治下有什么盘剥行径,胡林翼,你仔细你的皮”
“是,臣旁的不敢保,这份清廉之心,必不落于海瑞刚之下。”
“你能够有这样的志向,自然是好。”
君臣几个说着话,有内侍把曾国藩的牌子递了进来,皇帝听说他来了,立刻传见。
曾国藩稳稳当当的走进大殿,进门先碰头请了圣安,然后起身趋行几步,在拜垫上再一次跪倒:“臣,曾国藩叩见皇上岁万岁万万岁。”
“是从京里来吗?”皇帝问道,“家里的事情,可都已经安顿妥当了?”
国藩碰头答说,“皇上万几繁重,还时刻挂念下臣,臣带阖府家人,叩谢皇上圣恩。”
“你在去年三月给朕上的折子,朕看到了,”皇帝说,“本来是想即刻交部公议,然后找寻到一条可行之法,推行下去的。不过朕想,这等大事关系匪浅,可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各省八旗、绿营之中,兵士、将佐得闻此事,事先托人烦窍,闹到朕的案头来,也实在难以两全。所以,才始终没有给你一个批示。”
国藩在家乡守孝三年,虽然不能入朝辅政,但是也不是荒废时光,咸丰三年三月的时候,皇帝把文煜请求裁撤各省兵勇,然后用结余下来的饷银给八旗兵士加饷的折子下发到各省,由各省督抚,统兵大员共议,他在家乡也看到了,他同时看到的,还有阎敬銘从京中派人给他寄来的一份信,内中大约是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桴鼓相应,于裁撤兵勇之事一呈赞同之声,而对于给八旗兵士加饷,也请他共同抵制。
曾国藩在家中想了很久,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样的一份折子封上,会为自己怎么样的在朝中树立起太多的敌人,不过就自己多年来所见,兵制也实在是到了不能不改革的时候了。而且他知道,皇上年轻果敢,有为之君,定能虚心纳谏,一力推之。到那时,自己就算是落得个‘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结果,也是君子正色立朝,在所不惜了。
于是,他起草了一份奏章,是针对各省兵员冗杂,国家用度不足为由,请求大力裁汰。这份奏章的名字叫《议汰兵书》。
奏章封上,皇帝那边再也没有了下文,弄得曾国藩心中很是嘀咕了一番,是不是自己在折子中的话太过切直,引得皇上不喜?
在上一年三月中旬的时候,皇帝就看到了曾国藩的这份奏折,其时正是各省督抚为文煜的一道裁撤各地勇营奏折闹得沸反盈天的当口,皇帝明知道曾国藩奏折中陈奏的都是正言谠论,也不想、不情愿让他为了这件事得罪了全天下的人,故此,一年来,他一直把这份折子留在身边。
这一次曾国藩到行宫陛见,皇帝先向六福说道,“去,把朕随身带着的匣子取来。”
匣子取来,皇帝拿钥匙把上面的铜锁打开,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白皮折子,“曾国藩,这是你上一年给朕上的折子,赛尚阿,你给同僚念一遍。”
尚阿从地上爬起来,在六福的手中接过奏折,先展开来看了看,奏折的内容很长,不过用字很浅显,他确认能够念断句了,这才朗声诵读:“……窃维天下大弊有二端,一曰用度不足,二曰兵武不精。兵武之情状各省不漳泉有悍卒,以千百人聚众械斗为常;黔蜀冗兵,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匪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良冒功。章奏缕陈,谕旨缕斥,不能稍变故习。”
接下来,曾国藩在折子中就用度之绌大发阐论,“……至于用度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