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节出京办差(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1节出京办差(2) (第2/3页)

当下又问道,“遇盗可说是**,风涛之险的天灾,遇到了结果是一样的,其中也有趋避之计法?”

    “这要看管舵的和水手是不是得力了。至于减少损失,全在未雨绸缪。拿小人的沙船帮回南来说,货色由货主负责,我们损失的只是沉掉的船,不过船从下水之后,每一次的水脚之中,都要攒起来一部分,做日后汰旧换新之用。加以有漕帮帮衬,所以风险不大。”

    “……至于货主,也有弥补之道,比如一船北货沉了,来源不继,行情一定会高,存货也能够卖得起价钱,就贴补了一部分的损失。”他想了想,又说,“小的和各方人打交道,听人说,列夷之国现在有一种名叫‘保险’的办法,有了损失,由保险行估价照赔,更无风险可言,不比公家的――”

    郑若增突然停了下来,脸色很是复杂,有点忧虑的模样,实在是想不通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正在桂良疑惑想要发问的时候,郑若增又开口了,“不瞒总宪大人说,皇上推行海运,小的和罗九兄真正是赞佩全*文字。皇上圣明,更加是举双手赞成,不过小的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心里害怕得很,海运之事,不遇风险便罢,一旦遇险,损失必重装一千石的船沉掉了,损失的就是一千石米,一条船。就算我的船不要公家配,死掉的水手总要抚恤吧?这些事,朝廷全然不管,算起账来,倒全要我沙船帮倒霉”

    桂良听他说完,没奈何的皱起一双寿眉,处处履任,若是就沙船帮的难处上言,只怕皇上会认为自己全无办事之能――怎么在陆建瀛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难处,到了自己这里,问题就层出不穷了呢?

    想了半晌,他说,“郑兄,罗兄,此节的难处,本官已经知道,待到时机到来,自然会在皇上面前为你们痛陈厉害,也就是了。至于现在嘛,还要两位老兄从中为国出力,为皇上解忧,海运之事,更是要全靠二位了。”

    “小人自当谨从大人之言,认真报效朝廷。”

    几个人正在说着话,有门下的戈什哈进来奏报:“大人,有京中寄来的书信。”

    郑若增和罗九就势起身,向他告辞,桂良向外送了几步,二人一再请主人留客,桂良也不强求,哈一哈腰,转身回去了。

    信是奕寄来的,其中除了照例的问候之外,就是提及这一次皇帝有意在两江治下修建大清朝的第一条铁路,并且着派总署衙门的文祥、李鸿章、唐之浩三人赴两江,从江宁到上海实地走上一遭,将可能施工经过的途径、区域做一番简略的查勘。并请求桂良从旁协助云云。

    把信折好,重新放到信皮里,桂良问道,“可有信差?”

    “有的。”

    “叫他上来,我有几句话问他。”

    什哈把送信的折差叫到堂上,给大人见过了礼,桂良问他,“你是几时出京的?路上走了几天啊?”

    “回大人的话,小的是九月二十九日出京,路上走了两天,这才到达江宁省城的。”

    “嗯,路上辛苦了。王爷可还有什么话吗?”

    料在机先,预计桂良可能有话要问,特意像送信的折差交代过,所以,来人很是从容,“王爷说,大人若是问道的话,就和大人禀明:请大人在治下先行准备,铁路兴建是国之大事,列夷观瞻,百姓仰望,其中还有一节,便是铁路同行之处,怕有很多田亩土地,需要所属府道认真料理;更有为难之处,就是怕会有掘毁坟茔之事。”

    奕挑选的这个折差口齿伶俐,语句清楚,最主要的就是记性极好,把奕交代他的话一字不漏的如实转述,“这等事于小民更加是不克容忍,所以,请大人在治下先行通知,有甚碍难之处,尽早的上报皇上,届时,再就安抚事宜请皇上圣意裁决。”

    桂良听他说完,点点头,“好吧,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差行了个礼,转身下去,有总督府的下人负责接待,安排住宿。

    这一边,桂良却开始泛起了疑惑,铁路兴建之事他在京中的时候也知道,引发全国各省督抚的不满和非议,都以为其事绝不可行,其中种种理由他也略知一二,从来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思――铁路兴建不是在京津之地的吗?怎么要移到自己治下的两江来了?

    在堂中呆了半晌,自觉多想无益,还是办自己的去,“来人,请江苏府,松江府,上海道几位大人,到府议事。哦,还有,”他又加了一句,“把张学政也请过府来。”

    张学政就是张芾,他办公的居所就是在这江宁城内,所以一传就到,其他的几个人就要等候了。

    天色过午,松江知府联英也到了。联英,字再臣,蒙古镶黄旗,道光二十四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