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节心力枉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节心力枉抛 (第2/3页)

 刻题之后付印,待到印好题纸,发到举子的手中,大约总是在这一天的凌晨时分。

    清代会试的考题选择大约是这样的:钦命题只是在第一场,因为第一场中有‘四书文三篇’,所以又叫钦命四书题。事先选择上三届的考题,开单进呈(这些都是不能选的),同时附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一部,凡是已经出过试题之处,用黄笔标注出来,以防止皇帝误选。

    三道试题的定制是《论语》、《孟子》各一题,另外一道题从《大学》或者《中庸》中挑选。除了这三道题之外,会试头一场还要加试一道试帖诗题,题目当然也是出自圣断。选题大约都是从经史子集中找一些成语,或者用前人诗句。更多的是选用唐诗。唯一的例外是当年的乾隆皇帝。

    他有一次出试贴诗题出了个典故叫‘灯右观书’,满场数千名学子,连同主考,房考,监临无一能够识得,学子们只得望文生义,殊不知少了几分拘束,反多佳作。

    后来是高宗自己给出了解释。原来,中国人写字用右手,晚间的时候,灯置于左手边方才方便,不想有一次一个太监做事马虎,将灯放置在了皇帝的右手边,高宗亲自移向左边,就灯而言,人在灯右——等于是皇帝心念所动,临时杜撰了这么一个典故。

    而这一科的三道题分别是这样的:《论语》题是,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孟子》题是,故将有大为之君,必有所不招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最后一道题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道四书题对许庚身不是很困难,难的是最后一道试贴诗题:赋得州傍青山县枕湖,得州字五言八韵。

    这种试贴诗题和四书题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等若是今天的论述题,而前者,则是很要考究一番举子的破题功夫。首先就是要点题,就是说要在第一、二联就要将题目中规定的字文全数点出,所以又叫‘出题’。若是题目的字数太多,就要将重要的字眼点出,然后在他处再加以补点。

    他的这首试贴诗是这样写的:管领湖山胜,余杭宦迹留;绿波平枕县,清障审寰州(其一)。

    岚翠沾官舍,沙明上戌楼,天光侵远雉,溪影淡眠鸥(其二)。

    屏拥千重锦,花迎一叶舟;垂亭长短路,水驿浅深秋(其三)。

    形势夸雄镇,烟云快卧游;皇图宏万里,控制固金瓯(其四)。

    苦思冥想了半夜的时光,总算是心有定算,看看时辰,已经到了放早饭的时节,早饭是熬得很稠的白米粥就咸菜,勉强用过,从书包里拿出妻子准备好的半支老山参,咬下一段吃着。也不知道是人参的效用,还是心理作用,总之是精神健旺,思绪活泼,于是便开始做四书题。

    中午再一次放饭,这一次是白米饭一大碗,四两重的红烧肉一块。名为红肉五花汤。

    因为诗文初稿都有了着落,尽可以轻松下来,许庚身在舍区闲逛,那些握管沉吟的,愁眉苦思的,满面怆俗的不好去打扰,行到前面,有一块的号板已经拆了下来,笔墨也已经规整齐全,看卷袋中的卷子上已经有了墨迹,想来是已经完成初稿了。

    看看举子,年纪在四十岁上下,很清矍的一张脸孔,双眸有神,便拱拱手:“想来三文一诗都已经有了?”

    “喔,请教贵姓?”

    “杨,请教台普是?”

    两个人互相通了名姓,姓杨的举子叫杨维藩,字清林,广东人。

    “这……”许庚身用手一指号舍墙上挂着个一个葫芦问道:“可是天之美禄?”

    杨维藩一笑:“想来许兄也好此道?酒虽不多,尚可分润。”

    “我也携得此物。”许庚身一拱手,会转到自己的号舍,取来酒食,又来到杨维藩的号舍中,两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号舍中,只能是在四尺宽的木板上盘膝对坐,勉强对饮。

    “清林兄几次观场了?”

    “三次了。此番若是再不中的话,就要与北闱绝缘了。”

    “那,是作何打算呢?”许庚身又问:“是就大挑还是纳赀为郎?”

    大挑是指三次科举不中的举人,年纪日增,生计艰难,必须求得一官半职,以俸禄养家的一条出路,由朝廷派王公大臣捡拔,百分之百的以貌取人。一等的以知县候补,二等的派充以县里的教官、训导或者教论。一概成为学老师,俗称叫豆腐官。清苦得紧,不过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免除省籍回避制度(就是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的制度),教官不在这一限令之内,出路自然也就宽了。

    如果不愿大挑,也可以捐赀为官——就如同许庚身一般的,遇到会试的年份,可以请假赴考。

    不过杨维藩却是两样都不愿,“人生苦短,贵乎适意。命中无有官星,也不必强求。”他说:“家中总还有几亩薄田,里居课子,耕读传家,也不失为自处之道。”

    许庚身人很热心,虽是初识,心中却也不以对方这种退让的态度为然,又极力劝他不必灰心,即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