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五章:我的团长我的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一五章:我的团长我的团 (第2/3页)

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小说要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梁小龙唯一庆幸的是前世这部小说已经被改成连续剧,帮他确定了大致的方向。不过电影镜头毕竟有限,要将连续剧进行缩减到一百多分钟,那就只能把影片进行删减,然后再重新组合,前提是不能失去原来的味道。

    按照小说故事的进展,梁小龙主要抽出四个部分,第一:出征前,表明炮灰们的处境、心态以及要面临的战事。第二:飞机失事,炮灰们在丛林里碰上团长,然后溃逃回来。第三:过江接梁小龙的父母,与游击队合作,同日军交战。第四:最后的决战,即攻打南天门。

    改编第一个环节其实是最困难的,一大群的炮灰,他们都是从各个战场一路溃逃的老兵,如同乞丐一样,连吃饭都成问题,仿佛丢失了灵魂。看到这样一群人,如果忽略他们上破旧的军装,你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军人。但一听说要组建远征军,能拿到先进的装备,能打胜仗,他们的魂马上就回来了,加入远征军,誓死要与鬼子决战,这样的精神让人看着可笑,但却打心眼里佩服。那也是二战时期中国的魂,不管失败多少次,但中国人绝对不缺乏赴死抗战的勇气。

    而在小说中,作者兰晓龙也极尽笔力,用大量的文字去表现。在连续剧中,导演也用两集半的时间去表现。可梁小龙现在是要拍电影,这部分戏最多花费二十分钟,所以很多情节都必须删除,但又不能丢了那份味道。所以,为了表现出原著中的那种味道,梁小龙添加了一个角色――战地记者,可以通过记者的采访、口述、心里感想来表达。

    而且,这场战斗是中国出人,英国美国出钱出枪,为了欧美国家的观众更加有代入感,梁小龙把这位战地记者定位为美国记者,也符合当时的美国支持**抗战的背景:“记者,最好是女人,通过女人在战场上情绪的变换,观众会更有代入感,这个记者就叫尼雅。”

    敲定计划,梁小龙又开始回忆角色,炮灰中有几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

    孟凡了,自称小太爷,绰号烦啦,炮灰中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家伙,外表是一个极度个人主义的家伙,内里也是一个极度关心战友且敢死的主。小说和连续剧中他就是主角,由他的心理活动阐述了当时的抗战情况,以及炮灰们的各种心态。

    阿译,军官培训班出来的少校,是这群人中官最大的,也是唯一没有上过战场的,企图用他那不存在的能力唤醒炮灰们丢失的战魂。这家伙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的,整天嗷嗷叫着要上战场,带着部队打回上海,但一上战场就原形毕露了,拿着枪都打摆子。

    兽医,用孟烦了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能把脚气治到截肢的半吊子兽医。不过别看这老爷子治人不行,但却是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主,心里跟明镜似的。

    迷龙,东北兵,口头禅是撇犊子、整死他,当起黑市老板,炮灰们中唯一有钱有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