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2章 一场骂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2章 一场骂战! (第2/3页)

几百字,却是态度鲜明。

    “我虚活了几十载,也勉强算一个革命者,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满怀热情地为国家革命,立志推翻满清,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满清的**无能,众人皆知,但是平心而论,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李鸿章。”

    “李鸿章此人,晚年自嘲自己是个糊裱匠,对于满清这个大屋子,只能拿着刷子糊裱一番,苦苦支撑而已,他是知道这个王朝的命运的,而他的一生,说是为满清,其实,多少也是为了这中国。没有李鸿章,中国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至于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不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会比现在差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鸿章无疑是一个英雄,起码,是一个伟人。”

    “人都有过错,概莫能外。李鸿章的过错不少,如果硬要评价功过的话,我觉得三七开最合适,功大于过。这边是我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如果李鸿章活着,我想他会把蒋慕白看成的知音,不单单是因为蒋慕白还他一个公道,更重要的是,蒋慕白知道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那bō澜壮阔却无法对任何人说的复杂内心。”

    蔡元培的文章之后,也有不少人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很好玩。

    题目是《悲剧的大将》。这题目,让我mō不着头脑,不过显然是先生一贯的作风。

    “中国人的打仗,是门艺术。成千上万的人捏着刀枪捉对厮杀,胜利的便是王,失败的便是丧家犬,而斗争的关键,大抵就是擒贼擒王。在战场上,寻找大人物,看得准了,便一窝蜂上去砍刀,余下的作鸟兽散,接着鸣金收兵,面南称君。”

    “这艺术,也是可以推广的,在文学里在政治里,亦是如此。晚清末年,大喊一声革命了!也便捏着刀枪站起来,要革命,就先要有思想上的交锋,所谓师出有名,四下看了一下,寻那大将,便立刻锁定了目标:慈禧、皇帝、李鸿章。接着便是一窝蜂上去,砍刀了,踏一脚,再数个大石碑,写上卖国贼,拍手而笑。”

    “这大将,也便悲剧了。”

    “蒋慕白是个掘墓者,不但推翻了那石碑,而且将里面的大将推到阳光下画像,他本来是什么面目,就画什么样子。这,又变成了大将的幸福。这样的掘墓者,中国少之又少,多的,是手持大刀的无常,自认为天王老子,是绝对真理的化身,凡是政见不合的,不论身份,不论对错,一律屠杀,这,又是中国的悲哀!”

    鲁迅先生拿例子竖观点,是出了名的,但这个例子,觉得实在是好。

    《大公报》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基本上趋于一致:真实,可信,还历史一个公道。

    在这个前提之下,接下来的众多电影人则是站在电影艺术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而郑正秋的观点,基本上算是代表了这些人的一致看法。

    在名为《我对历史人物电影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中,郑正秋不仅对《李鸿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是系统地评价了《秋瑾》《革命军》以及之前的《岳飞》《文天祥》。

    “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