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蒋慕白此人,国人当戮之! (第2/3页)
引孙山现身》《一部电影震动上海,孙山现身《倩女幽魂》映式》……看着这些标题,看着配的孙山出现在虹口电影院的巨幅图片,我微微一笑。
消息是同一个事件,但是从报道的角度和语气上,却是千差万别。《大公报》的报道基本上还算是公平,客观地报道了孙山现身的始末,以及《倩女幽魂》的映盛况,最后写了观众的反响,自然有说好话的,也有说坏话的。
除了《大公报》之外,其他的几份报纸,就明显有些主观倾向了。
《新闻报》、《华新报》报道的角度最为刁钻,孙山虽然占了不小的篇幅,但是更多的笔墨却是对准了《倩女幽魂》和梅兰芳的擂台赛,大篇幅地报道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所谓的批评意见,《时报》更是在结尾处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荧幕上的浪声艳语竟能让民众趋之若鹜,梅先生之国粹竟然受到冷落,真乃天下奇闻,我族之耻辱”
《民国日报》是国民党的党报,最然把重点放在了孙山的身上,大篇幅地报道了孙山此行到上海的目的和重大意义,最后才点出了孙山观影的全过程,特别浓墨重彩地写道了孙山对《倩女幽魂》的高度评价:“山先生言,他看到了最好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黑暗追寻光明的主旨,深深打动了先生”
至于史量才的《申报》,那就更大手笔了,报道这件事情,就花了两个大版。第一版,客观记载了《倩女幽魂》的拍摄全过程、电影映的盛况、民众的热情反应。第二个版面,完全是在诠释这部电影的意义。
“蒋慕白先生留学美国,接受了美国民主自由思想的洗礼,回国后,扛起了电影救国的大旗,其行为之可贵,其勇气之可嘉,其理想之崇高,实让人敬佩《倩女幽魂》,表面上说的是一个聊斋的鬼怪爱情故事,但熟悉聊斋的读者能够现,这个故事和原来的小说,有很大的改变。”
“蒲松龄是用鬼怪来讽刺当时没落之社会,而蒋慕白,则是将如今的社会影子投射到了这样的一部电影魑魅魍魉横行,民不聊生,人不成*人,鬼不成鬼,这边是今日之国而唯一的出路,便是我们永远坚持心的爱,这爱,不是小情小爱,不是**女爱,而是我们对这华夏对着民族的赤诚大爱有这爱,四万万同伴携手,如同宁采臣和聂小倩那样,愤然反抗,我泱泱华夏才能有希望”
“《倩女幽魂》,是部伟大的电影电影艺术我不清楚,我也无言权,但是这电影和我看过的任何电影都不同,它是有灵魂的它是可贵的对待这样的一部电影,社会上定然会有居心叵测之人要用什么1un理道德的名头来扼杀,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最需要做的,是用我们的关心,来呵护这样的一棵可爱的小花,而不是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否则,那真是悲哀了”
这篇章,扬扬洒洒,写的酣畅淋漓,读得我心情舒畅,而看那署名,竟然是史量才的大作
“老史,你什么时候写了这样的一篇章?”我愣道。
身为报业的领袖之一,史量才的笔绝对在全国数得着的,不过这家伙做了经理之后,很少写章,能够让他写出这么多来,我还真有面子。
“看完电影我就写了,写完了就交给下面的人了,不过间有些话,是我后来改的。”史量才微微一笑,却并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