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传说中的电影名人 (第2/3页)
就没怎么看我。
这家伙,实在考我的英语吧。我笑笑,用英语回了一句。鲍庆甲就不再搭理我了。
“这两位都是摄影师,这位是叶向荣,这位是廖恩寿。”谢秉来又介绍了两个。
“蒋先生,你,你,你好。”叶向荣三十岁左右,有些结巴,走过来和我握了握手,很诚恳,是个老实人。
“侬好。“廖恩寿冲我笑笑,也就不说话了。
这两个人,我也清楚。叶向荣原来留学美国,干过报纸的摄影,后来被张元济挖过来拍电影,实际上并没有系统地学过电影拍摄工作,都是摸索着进行。
至于廖恩寿,原本是商务印书馆照相部的技工,活动影戏部成立之后,偌大的上海根本找不到懂摄影的中国人,张元济就把他安插了进来,毕竟他懂一点照相技术。
实际上,比起前几位,这两个人是实干家,历史上活动影戏部的大部分影片都是出自二人之手。
“至于这位,在上海老有名了。我们的现场指挥任鹏年任先生。”谢秉来介绍到最后一个时,强调了一下。
“秉来兄,过奖了,过奖喽。”那人哈哈大笑。
他就是任鹏年?我呵呵一笑。
任鹏年绝对是这些人当中最富态的一个,圆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偏偏穿着一身长衫,大肚子撑得那长衫随时都可能爆掉,一笑全身的肥肉都在抖。
这厮在早期的电影史上很有名,不过并不是什么美名,而是被后人批判的对象。
任鹏年对电影根本就是一窍不通,但是对中国的传统戏剧,却是彻彻底底的专家,通俗点说,他是骨灰级的票友。
历史上,他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只干了两件事,一件好事,一件坏事。
1920年,活动影戏部拍摄了两部“古剧片”,这两部古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大大的有名,不过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任鹏年,而是因为捣鼓这两部古剧片的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
任鹏年是票友,而电影传入中国后,这行当的主流观点认为电影和戏剧没有任何的不同,只不过是种新的技术手段而已,这一点,从中国电影人把电影叫做“活动影戏”就能够看出来。在那个年代,这种根本就完全忽略电影艺术特性的想法,占据了中国电影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留下了深远的恶劣影响。
任鹏年是这种理论的拥护者,他就说过,影戏说到底就是戏。也是在这种思想下,他竭力撺掇影戏部拍摄梅兰芳的京剧。20年代,绝对是梅兰芳鼎红的年代,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总统是谁,但是提起梅兰芳,绝对家喻户晓。
中国电影和京剧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谭鑫培的《定军山》,很受欢迎。京剧在老百姓中有很大的市场,而对于名角,寻常老百姓又无法近距离欣赏,所以这种电影很受老百姓欢迎。任鹏年的这个提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