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就是个王八蛋,咋地?! (第3/3页)
的外国人,中国特殊的风土人情,拍摄成电影拿到国外去放映,外国人同样也很猎奇,比如意大利人劳罗就拍摄了《西太后光绪帝出丧》《上海租界各处风景》等一系列短片,赚了不少钱。
外国的散客来得多了,那些正规的电影公司也就来了。1909年,法国的百代公司就派人专门来中国拍摄,效果很好。同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建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但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冲击使得他拍摄的那些无聊短片无法引起注意,经营不下去的布拉斯基只能把公司卖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的同胞美国人萨福,萨福是个生意人,接手电影只不过觉得这玩意能赚钱,至于怎么拍摄完全搞不懂,就交给了他的同伙中国人张石川。张石川是宁波人,天生做生意的头脑,也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对这种新东西很感冒,兴冲冲地拉来了自己的朋友,搞戏剧出身的文化人郑正秋,就这样,一帮人搞出了个新民公司,在对电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着热情和自己的理解搞起了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创者,拍摄出了诸如《难夫难妻》这样的电影。
后来一战爆发,胶片断货,新民公司倒闭,但是张郑二人自此对电影念念不忘,1916年,再次成立幻仙影片公司,不到一年时间,因为经营不善再次倒闭,却让上海人看到了电影的发展前景。
于是,此后的两年,上海掀起了拍摄电影的热潮,先是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影戏部,接着,中国影戏研究社也挂牌成立,1919年,状元企业家张季直投资十万元成立了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周瘦菊等人成立了上海影戏公司,加上其他的那些个人组成的小公司,此时的上海电影界,真是***热闹。
不过除了像商务印书馆影戏部这样的稍微正规一点的公司之外,绝大多数的所谓的电影公司都是名副其实的皮包公司,往往都是一两个不懂电影的人,觉得这玩意有钱赚,买台机器,拍个片子赚钱而已,赚了就跑,赔了就算,所以这些公司往往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昙花一现,混乱不堪,在这样的乱局之下,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在苦闷地摸索着,是不折不扣的小学生。
1920年,算是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繁荣地起点,这东西是我的老本行,***,别的不行,拍电影,我绝对不会输给这些人。
那就搞这个?我嘿嘿坏笑了起来。
不过,我好像说过下辈子谁再当导演谁就是王八蛋的!
算了算了,王八蛋就王八蛋了。操,王八蛋也得有出头之日不是。
老子就当个王八蛋,咋地?!
######
热闹的地方马上就要来咯!哈哈哈。
第一更送上,兄弟们,多多给票呀,推荐票啥的咱都要,收藏也不能跑!
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