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李老板的反坦克导弹 (第3/3页)
。但李老板却不这么认为,便异常严肃的说道:“巴列维,伊斯法罕保卫战的统计数据我看过了。在没有火箭筒的情况下,你们用反坦克手榴弹围攻英军坦克,击毁一辆坦克平均要付出一个班伤亡的代价。
如果英军像美军或苏军那样,呈三五辆队列、互相交叉掩护,那击毁一辆坦克的代价还要高。而反坦克火箭筒的命中率又不尽人意,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来对付装甲越来越厚的坦克。”
伊朗边境上有着近百万苏联红军,想到那皮糙肉厚的t34坦克,巴列维国王便重重的点了下头,深以为然的说道:“如果真能研制出来,那我们也需要大量装备。”
轿车终于驶进了亚飞集团公司的大院,李老板在巴列维国王的带领下,匆匆跑上了三楼会议室。只见几十名各学科专家围坐在会议桌边,会议桌上还摆放着美制“超级巴祖卡”、德制“铁拳”等反坦克武器。
等两位年轻的老板坐了下来,亚飞集团总工程师斯蒂芬教授站了起来,说道:“李先生,国王陛下已经向我们转达了您的要求。但一件新武器要投入实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经过新武器系统的设想、预研和战术技术论证、初步设计、样机试制、飞行试验、设计定型等阶段。”
副总工程师托马斯也点头补充道:“李先生,新武器系统的设想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在战术上是否真的有优越性?它的效应又怎么样?对各项战术技术指标究竟怎么做、如果的规定才合理?
此外,武器性能的先进性不是绝对不变的。比如一款设计中的武器,如果能在五年内可以定型,那可能算是先进的;但十年后才能定型,那先进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到底是搞喷气式飞机的专家,说出来就是一套一套的。李老板可不会像巴列维国王那些跟他们进行论证,更等不了五年、十年才能定型。想了想之后,便立即站了起来,指着桌面上的“超级巴祖卡”,说道:
“先生们,我需要一种能控制飞行轨迹的小型火箭,必须能击毁装甲足够厚的坦克。它的体积要小、重量要轻,不但能便于单兵携带,而且还要能安装在装甲车和直升机上。”李老板顿了顿后,用不容置疑的口吻,继续说道:“最重要的是我等不了三年。如果可以的话,请大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帮我研发出这款反坦克武器。”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二十多名各学科专家们并未对李老板的话感到反感,而是拿起手中的纸笔,准备向李老板提出相关的设计要求。
德籍教授弗雷德里克先生是位火箭专家,不但参与过v2火箭的研究,而且还参与设计了“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见同事们都朝自己看来,便清了清嗓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问道:“李先生,控制火箭的飞行轨迹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无线电信号,但那容易受到其他目标的干扰;第二种是有线控制,但传输信号的导线过长容易断裂,所以火箭的有效射程必然会受到限制。”
尽管李老板是军事小白,但还是知道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部分反坦克导弹都是采用有线制导的。便毫不犹豫的说道:“弗雷德里克先生,就采取第二种制导方式。”
弗雷德里克教授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第一个要求后,说道:“李先生,事实上我们之前已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这种火箭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2500米,最小射程也需要25米。”
最大射程2500米应该足够了,但李老板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最小射程。见李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副总工程师托马斯教授,便微笑着解释道:“李,首先,火箭引信必须有一定的炮口保险距离。有了这个距离,才能保证射手位于火箭战斗部爆炸威力圈之外。
其次,火箭发射后,必须经过一段过渡过程。只有经过一定距离的导入,火箭制导系统才能稳定有效的工作。”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李老板并没有感觉丢人,反而对反坦克导弹能不能研制出来更有信心了。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里,二十几名各学科专家们轮番发问,最终确定了反坦克火箭战斗部的形式和主要技术指标。导弹制导系统的初步设计、导弹飞行弹道方案、发射及动力装置的初步方案。
令李老板倍感欣慰的是,东海联大的六名中国籍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特别是王教授那个用蚕丝来缠绕镀银铜线增强韧性的建议,以及采用导弹和发射装置双向放线的方式,来确保有线制导稳定性的建议,获得了各国专家们的一致同意。
正如巴列维国王所说的那样,有线制导并不是一项什么新技术。看着各国专家、教授和工程师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李老板相信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亚飞集团肯定能搞出一系列反坦克导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