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南京三巨头的怨念 (第2/3页)
不知道花费了他多少的心思和精力,又投入了多少的银子。
才有今天的样子。
他一个伯爵。
手中掌管着四个卫,比两个国公爷还多,他容易吗?本来以为可以风风光光的出一次风头,让其他的公爵和侯爵看看自己的本事,没想到,这个废物儿子,居然不争气,居然被张准给揍回来了。
要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自己的大儿子,以后要世袭自己的伯爵职位的,赵之龙真想叫人拉出去一刀朵了他,以免看得心烦。
同时,赵之龙先将自己的儿子大骂一顿,也是为了堵住张彝宪和马士英的嘴巴,免得他们趁机责罚自己的儿子,将金吾前卫的指挥权分出去。
否则,金吾前卫指挥使因为作战不力。
被张彝宪和马士英两人联合攻击,让别的勋臣权贵来接管金吾前卫。
他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没有了金吾前卫,他只有三个卫的兵力,说话可就没有这么响亮了。
张彝宪还算冷静。
沉吟着说道:“赵公子,张准到底有多少人。”
赵兰峰不太肯定的说道:“可能有五百多。”
马士英皱眉说道:“可能有五百多?到底有多少?赵公子,你和张准已经正面接战,居然连对方有多少兵力都不知道?”这话说的有点不客气了,等于是在当面质疑赵之龙,你的儿子怎么回事?怎么连最基本的情况都搞不清楚?他还要不要继续统帅金吾前卫了?你们赵家要是没有能力继续统帅金吾前卫,那我就要建议北京兵部。
调整各卫的指挥权限了啊!马士英是南京兵部尚书,名义上是南直隶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该,管所有的军务,实际上兵力都掌握在权贵的手上,自己并没有直接管辖的部队。
这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北京兵部尚书最大的区别。
北京兵部尚书,都是直接统辖战兵的,辽东、中原、九边,几十万的战兵呢,权势非常大。
相对而言,南京兵部尚书必须通过勋臣权贵,才能调动兵力。
这也是相互制衡的意思。
免得有人独大。
南直隶在凤阳府一带,也有部分的战兵。
但是。
这些战兵,更多是接受北京兵部的直接指挥,是刀二上陕西的民乱蔓延系凤阳府龙兴之地京兵部四口真生掌握大权,还要等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量的战兵南移,纳入南京兵部尚书的管辖,南京兵部尚书才算是真正的兵部尚书。
由于这一层关系。
马士英对于勋臣权贵当然不太感冒。
尤其是对于这个赵之龙更是不感冒。
依仗着手里有四个卫的兵力,赵之龙时不时的,对马士兵并不是很尊敬。
相反的,倒是另外的两位国公爷,对马士英还算比较恭谨。
因此,马士英更愿意和两位国公爷亲近。
他一心想着如何将赵之龙手里的四个卫,分拆出来,交到其他人的手中。
只要从赵之龙的手上,将一个卫的兵力分拆出去,赵之龙和两位国公爷。
手里都是三个卫,大家互相制衡,互相争斗,谁也无法压倒对方,他这个。
兵部尚书,就可以坐收淡翁之利了。
看看以后还有谁敢对自己不敬!事实上,大明朝所有的文官,都对这些世袭的勋臣权贵不感冒。
我十年寒窗苦。
最后辛辛苦苦的挤过独木桥,又不知道要熬多少苦日子。
吃尽多少的苦头,死掉多少的脑细胞,才有今天的权力和地位。
你们凭什么生下来。
就有荣华富贵呢?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历朝历代的文官,都不遗余力的挤压勋臣权贵的生存空间。
后世有资料研究表明,土木堡之变,极有可能是明朝的文官集团,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
于谦的某些行的。
是深深值得考究的。
土木堡之变后,获得最大利益的。
就是文官集团了。
有名望的勋臣权贵在土木堡之变中基本上都丧失殆尽了。
大明朝从此是文官集团的天下。
否则,堂堂两位国公爷,需要看他马士英的脸色?赵兰峰肯定的说道:“五百!”马士英又缓缓的说道:“那你们能守住外金川门吗?”赵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