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浮山所 (第2/3页)
大跃进的时候,将几十块田的水稻,都拥挤到一片田来,密不透风,层层叠叠,从而编造出亩产几千斤甚至是几万斤的卫星数字。导致中央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这个血的教用,不可谓不深。张准可不想明朝的人,为了得到奖赏,也想出这样的歪门邪道来。
“动手吧!”
确认见到的都是真实的以后小张准挥挥手,下令开始收割。
老田家的十几口人,一起努力,这一亩地,在半个时辰的时间里,就全部收割完毕。所有的稻谷。都堆放在一起,总共是九个箩筐。最终逐一称重,总重量是六百三十三斤。晒干以后,大概是四百四十三斤左右。这个数字,和后世当然不能相比。但是在当时,很不错了。须知道,这里是山东地面,不是富饶的江南。
一般而言,每百斤稻谷,可以碾米六十八斤。四百四十三斤的干稻谷,可以碾米三百零一斤。换言之,最好的田地,大概每亩地可以收获三百斤的大米。扣掉四十斤干稻谷作为赋税,还有四百零三斤干稻谷,可以碾米二百七十四斤。这些大米。完全是属于老田头一家人支配了。
“还可以。”老田头很谦虚。
“不错了。”张准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最好的田地每亩地可以打三百斤的大米,只要两亩地,在缴税以后,也肯定可以养活一个人了。换言之,其他三亩地,还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即使是差一点的田地,三亩地也可以养活一个人了。这年头种田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赋税、种子三大块。肥料都是农家肥。成本不算高。
张准帮老田头一家,粗略的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亩产量四百斥来计算,二百四十亩的田地,可以收获干稻谷九万六千斤。每个人每年的消耗,大约是七百斤。
四十八口人,就是三万三干多斤。另外扣掉需要缴纳的赋税九千六百斤干稻谷,还有五万多斤的干稻谷可以自由处理。要是卖钱的话,按照每石大约鳃8斤一旧姚卜计算。可以卖差不多三百两银子。“随州
除了农忙季节,在别的时间里,老田头全家的劳动力,还经常出去帮忙干活,赚取工钱。加上老田头在农科司有工钱,两个孙子参军,也各有粮饷打零工的,每个月也有差不多六七钱银子。一年下来,整个家族的额外收入,过一百两银子。集合卖稻谷的收入,就是四百两银子。在当时。四百多两银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难怪老田头笑得合不拢嘴。四百两银子的收入,要是放在以前。整个家族就算是累死累活的,五十年都挣不到。说不定,中间还得饿死几个人。因为粮食不够吃,被活活饿死的军户,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大家早就看得麻木了。只要想到自己家族有八万斤的存粮,老田头浑身充满了干劲。
有了足够的粮食,干活自然会更加的有劲,生产效率会更高。同时,在耕种田地之外,农户也会养殖更多的家禽和牲畜。鸡鸭牛羊这些,单单依靠大自然放养,是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的。在日常的饲养中,必须添加一定的粮食。才能让家畜尽快的生长起来。
卖掉这些家禽牲畜,农户又有更多的银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他们可以购置更好的生产工具,学习更先进的耕种技术,养殖更多的家禽和牲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只要粮食搞好了,其他的下游环节,就不需要张准操心了。相信聪明的农户,自己会做出决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农业生产中,同样是适用的。
其实,在分田到户以后,各家的收成,不会相差很多。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以后,谁不是尽心尽力,起早摸黑的摆弄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啊。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要是还偷懒,就算是白白饿死,也没有人可怜。再说,《均田令》还有明确规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