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九十九章 川陕跃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百九十九章 川陕跃进 (第2/3页)

也无可奈何。谁叫老太君偏生此时过世了。否则任何人,包括皇帝在内,要想分他的权,也不容易。现在折彦质也上位了,怎么着,皇帝也应该下诏夺情了吧?

    果然不出所料,麟王担任左相的次日,皇帝就派内shì到徐府,宣徐良入宫见驾。

    赵谨之所以听从建议,要分徐良的权,一则是出于保护自家,防备权臣的本能,二则是因为受皇后的挑唆。但从心底来说,他对拥立自己登基的徐六,还是相对信任的。

    所以,徐良一到勤政堂,皇帝就赐座,并再三地安慰他,节哀顺便。只是这话在对方听来,也不知道你是叫他节丧母的哀,还是丢权的哀。大概也知道,用折彦质分权,徐良心里多少有些情绪。赵谨又把那套什么体恤大臣,分担一二的话说了一遍。

    末了,才挑明道:“朝廷离不开徐卿你,虽然尽孝是人伦纲常,但朕思之再三,不得不将贤卿夺情。忠孝两难全,就委屈贤卿,勉为其难了。”

    “臣忝位宰执,此身已许国,不敢不用命。”徐良道。

    “好,贤卿忠君体国之心,让人动容。”皇帝点头赞道。说完这一句,好像就没有其他话了,君臣二人一时间陷入沉默。

    就在此时,徐良又听到一声咳嗽。如同当日,他和秦桧同至勤政堂,报告刘光国上奏议和之事时一模一样。一股无名之火登时冲上头顶!fù人不得干政!刘皇后如此张扬,明目张胆,简直没把祖宗家法放在眼里!

    可徐良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修行极为到家,表面上不lù分毫。

    倒是皇帝听到这声咳嗽,一时间竟如坐针毡,面lù难sè。几番挣扎,

    方才开口道:“徐卿,朕这段时间几番思量,国家累年用兵,民力损耗将尽,如果短期之内再大规模举师,恐外患未平,内乱又起。

    纵非如此,使得百姓困苦,于心何忍?我朝以仁治天下,朕虽誓言继承先兄遗志,但也不愿为求边功,而使生灵受害。因此,这议……”原来,在接见徐良之前,刘皇后就再三提醒皇帝。徐良此时身不由己,处于被动,如果不趁此机会强迫他答应议和,等他夺情起复之后,就不好办了。你说她一个fù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哪懂什么国家大事。只不过因为要成全父亲的功劳,所以非要坚持与金议和。

    而赵谨这个当皇帝的,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小两口卿卿我我之时,就决定朝政,何其荒唐?更让人无语的是,刘氏知道自己的丈夫xìng子暗弱,生怕他见徐良之后说不出嘴,还偷偷溜到勤政堂,躲在屏风后偷听。

    徐良心中虽然无比愤恨,但还没有失去分寸。他知道,现在皇帝还没有正式下旨夺情,拿这事出来说,要挟的意味非常明显!大丈夫,能屈能伸,等我过了这一关,自有计较!

    当时的情况,也容不得他细加考虑,随即道:“回圣上,臣这些日子在家中自思,也觉得累年用兵,民生极苦。况且,如今女真人已难对我朝形成重大威胁,短其之内,不宜再用兵。既然金人主动示好,

    这和谈,或许可行。”赵谨见他这么干脆,竟有些不相信了,还问道:“贤卿当真如此想?”“此臣,肺腑之言。”徐良面不改sè。

    “那,那,这事,就如此定下?”皇帝同道。

    “但听圣裁。”徐良道。

    “既如此,那徐卿明日便回中书理政,朝廷离不开你。这议和是一桩大事,要抓紧办理才好。”赵谨道。

    “臣遵旨。”徐良起身再拜。

    皇帝这回办事迅速,当天就下诏,命徐良夺情起复,仍旧担任“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持续许久的风bō,终告平息。好像是生怕徐良反悔一般,皇帝第二天又发上谕到中书,催促议和。

    中书省,三省都堂。

    徐良再次踏入这政事堂时,颇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属官仍旧是那些人,没什么变化,独独不同的是,在他办公堂的对面,已经坐着一个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人。

    “徐相。”属官们仍旧恭恭敬敬地向他问候。徐良立在门口,只点头而已,经过一番思量,他没有进自己的办公堂,而是走向了对面。

    到了门口,已经看到里面有一人正埋案疾书,徐良心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良久,方才开口道:“大王一向可好?”对方在公来说,是首相,又是王爵。在sī,又是前辈,徐良理当主动来见。

    折彦质抬起头来,其实他早听到徐良来了,不过是故意不出来罢了。毕竟是前辈,总要端点架半。现在见徐六亲自来问,也赶紧起身,绕过案桌出来,笑道:“徐相,别来无恙?”徐良方才丧母,能说什么?折彦质大概也感觉到自己失言,忙道:“老太君过世,于公于sī,我本该亲自到府致哀,只是差遣在身,由不得己,还望徐相见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