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谋而后动 (第3/3页)
少时候?”
徐良看他一眼,胸有成竹:“不急这一时。只要再有个几年,待荆湖、江西、淮西三司兵强马壮,川陕两地物资充足之时,天子降下亲征诏,令徐卫率西军由河东北上,若到时辽军仍愿东征,则使其出夏境入燕云,荆湖江西两军取中原,淮西一军攻淮东,诸路大军水6并进,旧地父老怎不食箪浆壶,焚香遮道以迎王师?北夷岂不望风披靡,争相逃遁?莫说恢复旧疆,便是踏破燕云,远逐北夷,又有何难?诚如此,失地可收,国耻可雪,大宋之中兴,为时不远!”
话刚说完,上头赵官家大声说道:“好!好!听徐相一言,使朕茅塞顿开!贤卿之议,实为稳妥!”
“谢陛下。”徐良俯一礼。
赵鼎见皇帝都开口称赞,还有争辩的份么?只得默然无语,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不是说他就赞同徐良的意见,似你这般说,一切都顺理成章。须知世事无常,女真人眼下内外交困时你不兵,等上数载,你在经营,人家也不会坐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朕初践柞,于军政还是生疏。两位贤卿位亮辅良弼,都是朕的左右手,望赵卿徐卿精诚团结,佐朕成就中兴之业!如此,朕不负列祖列宗,二卿也可名传天下,流芳百世!”赵谨这句话还算说得漂亮。
赵鼎徐良同施大礼,皇恩。
从垂拱殿出来,徐六颇有些志得气满。就如他对秦桧所言,这朝中所有宰执大臣,若论知兵,谁比得过我?只要我还在相位上,军事议题永远都只有我言的份,同僚们还是听着就好,就不要瞎搅和了。
赵鼎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也未见灰心丧气的模样,看到前头的徐良步伐轻盈,有自得模样,下了台阶以后,快走几步:“徐相。”
徐六稍停一下,两人并肩而行,只听赵鼎道:“徐相啊,机会这个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如此良机坐失,你就不怕将来后悔?”
徐良闻言微笑道:“后悔?呵呵,徐某认定的事情,从不后悔。再说了,女真人早已不是当初的女真人,当下两国实力此消彼长,还怕他窜上天不成?”
赵鼎也冷笑道:“女真人看样子是窜不上天了,但是……”他后两个字说得特别重,徐良不禁停下脚步,想听听他下文如何。
只见对方脸垮了下来,低声道:“现在圣上年少,国事皆决于宰执。趁你我还在台上执政,不把此事敲定办妥,等将来圣上乾纲独断之时,还有你我裁夺的份么?”
徐良笑笑,没说话,似乎对话的意见不值一驳。
赵鼎视若无睹,继续压低声音道:“当今天子是个仁厚之主,不比先帝果决,等将来圣上亲理朝政,还会不会志在恢复谁说得清楚?往昔我们连年征战,那是因为不得不打,女真人时刻威胁着我朝。可现在,女真人早已无力南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你也是饱读诗书的人,不会不明白!赵某言尽于此!”语毕,拂袖而云。
徐良背负双手立在原地,望着那个疾走的背影,摇头叹道:“若论忠于王事,孜孜为国,谁能比得上此老?”
再说另一头,赵谨离了垂拱殿,便匆匆忙忙地往后宫而去。一路上想着刚才殿中情况,情不自禁地就露出笑容,好似干了一件称心如意的快事。边走还边跟身后的内侍说道:“我方才在殿上没有失态吧?”
“没有没有,官家果有风范!”内侍赞美道。
“那你觉得赵相和徐相的反应如何?”赵谨又问。
“那自不等言!赵鼎肯定觉得官家果断,徐良一定认为圣上英明!”内侍继续吹捧。
“嗯,说得好!说得真好!”赵谨说话间,步伐又轻快了一些。
不一阵,到皇后所居宫殿,皇帝抢了进去,早望见刘皇后在里间坐着,他人没到,声先至:“凤娘,你果然是聪明!”
刘皇后闻声而起,迎上前来道:“官家何故如此高兴?事情解决了?”
“岂止是解决了?朕按照你的办法,让赵鼎和徐良分别陈述意见,然后赞徐良,却不贬赵鼎,两位宰相心悦诚服,拜辞而去!不过,他两人说得好像都有道理,若真让我决断,委实难以选择。”赵谨眉开眼笑道。
内侍也在一旁帮腔:“娘娘,可惜当时不在场,官家一席话,听得两位宰相高山仰止!”
“哈哈,你这厮就一张嘴,也没到高山仰止的份上吧?”赵谨虽然这么说着,心里却是极高兴的。
“陛下是一国之主,他们虽然位列宰辅,也只是陛下的臣子,高山仰止何足怪哉?”刘皇后到底比皇帝年纪大些,显得颇为成熟。“今番陛下支持了徐良,下次宰执大臣再有争执,陛下就支持赵鼎,这样更能显得官家公正,不偏不倚,自有主见!”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