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章回是不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九十章回是不回 (第2/3页)

队统制官,没甚变化。而泾原的徐大就不同了,三个招讨司撤销,重归经略安抚司,也就意味着,环庆重新划出来。而他也不可能一身兼两路帅守,王庶任命刘光世为“权环庆经略安抚司公事”,暂时代理环庆帅。同时规定,凡泾原派驻环庆的官员,都复原职。这也就是说,徐原的势力就完全清除出环庆一路。这个作法,据估计,很可能是徐绍离陕之前,授意王庶的。

    战事结束,集结的兵团自然就要解散。姚平仲率残部返回熙河路,任经略安抚副使。至此,陕西的军队虽然遭到重创,但泾原、环庆、秦凤、熙河四个帅司还算完整。如果不是金帝去世,让金国同意议和的话,继续打下去,陕西是个什么局势,谁也无法预料。

    根据宋金第二次隆兴和议的内容,保安军要割让给金方,徐卫调回了自己当初留在保安的一万部队,着手整编。他手里现在满打满算,只剩三万出头的兵力,与最盛时八万大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紫金虎把这三万多人,整编为近七十营,七个军,每军置统领一员统兵,以杨彦、张宪、吴璘为三大统制,各节两军。此外,大多数骑兵部队和部分精锐步兵,仍号选锋,由他亲掌。部队主要布置在“两凤”,即凤翔府和凤州。

    凤翔府因为直面金军,对方可借此沿渭水西进,必须有重兵驻防。而凤州,则是入蜀必经之地,大散关就在它的北部。除了这两地之外,作为帅司所在的秦州,自然也需要驻兵。可这么一分,兵力就吃紧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从前想招兵买马,扩充行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跟上头打个招呼就行。可这次反攻,西军损失的不仅仅是军队,更多的还有物资。而且陕西丢了关中平原以后,本来就只能自给,打仗用的物资是靠四川输入的。现在财力物力都捉襟见肘,想招募新兵?难,勒紧裤腰带过吧。

    不说西北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却说南方的福建。这第二次隆兴和议缔结之后,滚滚狼烟逐渐消散,金军主力也撤退回国。在福州的文武官员,便合计着不能总呆在闽地,是不是得回去了?

    但是,赵官家的风疾不见好转,这爬山涉水恐怕不便。另外,镇江府虽然是行在,但现在江北已经是金人的势力范围,再回镇江去也不合适。此时,便有人提出,把行在迁出镇江府,择适当的地点重立吧。有人提议杭州,还有人提议入蜀,但百官们说得热闹,作为政府的首脑,执政中枢的核心,耿南仲不表任何态。

    这让秦桧朱胜非等人很着急,官家染疾之后,他们这些重臣轻易也见不到君面,很多事情都是耿南仲和黄潜善在操作。许翰已经被耿南仲用“陕西宣谕使”的幌子贬出去了,等他回来也不可能再任枢密副使。也就是说,现在详议司里根本没剩几个人,而且姓耿的还常常绕过详议司作事,这么下去,很难再掣肘他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枢密使折彦质从镇江府赶过来,他借的名义是,要迎天子回行在。但实际上,折仲古很忧心,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作为西府的首脑,一定程度上被当成是前任枢密相公徐绍的延续。耿南仲重新执政,两国议和,大肆打击主战派,赵鼎倒了,何灌倒了,连徐绍也倒了,这让他如何不急?所以,这是来探消息来了。

    他一来,秦桧等人算是看到了希望。一收到折枢密抵达福州,入住馆驿的消息后,秦桧便会同御史台几名官员,以及枢密院一位签书,一位都承旨前往福州馆驿拜见折彦质。朱胜非本来也约定要来,但临时说有事,不来了。

    可秦桧等人到了馆驿一问,不巧得很,说是折枢密外出了。他们倒不疑有他,就在馆驿里等,可等了半天也不见回来。

    第二日又去,又听说折枢密到畅园面君去了,只得失望而归。反正现在他们也无事可作,于是跑了第三趟。这一回更怪,又说枢密相公是西北人,不习惯这南方炎热的气候,生病了,且养着呢,不宜打扰。直到此刻,秦桧发现,折彦质在故意避着不见他。以前的种种,不过是托辞而已。

    秦桧这个人也有点脾气,你躲着不见我,我非要出现在你面前。又纠集了一些名望不高,职务不重的朝廷闲散人员,去福州馆驿,发誓要把折彦质堵在里头,非见不可

    见这么一串长官光临馆驿,把那驿丞骇得不轻,跑得帽子都飞了,赶紧迎出来道:“不知诸位长官光临,有失远迎……”

    “罢了,枢密相公在么?”秦桧直接问道。

    那驿丞看着这么十几位长官,呃了一声,后头的话不敢轻易出口。枢密相公倒是交待他,如果有人来访,不管他是谁,都找理由挡回去。问题是,他已经挡了秦中丞三次,再挡一回,风险有些大。秦桧是御史台长官,管的就是监察纠劾,专门针对百官,得罪了他,你还想不想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