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送别 (第2/3页)
都留给心腹之人担当,所以尚显前途未卜。
为了尚显的前途着想,韩擒昨晚把他叫到自己地房间谈了一夜,教他如何才能取得刘炯的信任。尚显口中应承着答应照办,但韩擒感觉他没有真心想去讨好刘炯,表现出言听计从的样子只是为了让他放心。
“还是太年轻了,什么事都由着性子来,迟早是要吃亏的。”其实尚显也不年轻了,已经四十有余,但在韩擒的眼中,他还是太年轻,太任性。在为人处事方面,尚显比不上张锐。张锐貌似粗旷,却是年轻人当中深谙世事之人。说起张锐,韩擒便暗自责怪自己当初对他的认识太浅薄,只知道他是一员勇将,从没想到他也是有心机、有城府之人。
这次事情的挑头者中必定有张锐,极有可能是张锐与陆柯发起的。他们一个说服了史万岁和飞骑军的将领,一个说服了元景山和暴熊军团的将领,至于王仲民的作用嘛,可能远远不及他俩。
这些事情,可以从朝廷下达的任命中看出。陆柯升任陷阵军团指挥官,张锐晋升中将兼任飞骑军副指挥官。而王仲民则只是代理勇武军团。他们在这次事件中地作用,与受到的奖赏应该成正比。
“三百多年来,朝廷是第一次晋升不满三十岁的中将,张锐可谓前途无量!”韩擒感叹,他不仅年轻。又能审时度势,自然前途光明。尚显与他相比才是一介莽夫。他是典型的“心事宜明,才华须韫”,假如张锐一开始就锋芒毕露、炫耀才华,自己必定会多关注他。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他,但为时已晚。张锐已不用再对他有所顾忌,因为他现在只是一个修生养性的老头子而已,对他没有半点威胁。可见他是深思熟虑,感觉成功地把握极大,风险相对较小。才决心实施“倒韩”计谋的。“谋定而后动”,仅凭借这点,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将军。
韩擒对张锐的评价很高。也怕尚显不知深浅地得罪他。于是嘱咐尚显:“今后能与张锐结交成朋友最好,如果不与之结交,也不要与之为敌。”这是韩擒出于对尚显的爱护之心,并不想在背后说人的品行,所以也就点到为止。
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重要事项,都一一嘱咐了尚显一遍。如此,他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也走得安心。至于尚显的结果如何。就看他的造化了。
韩擒走得无牵无挂,战区内地将军们却深感了惋惜和愧疚。不管当初是否反对过他,对他都十分敬重。也在衷心祝福他能安享晚年。相比之下,杨义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不仅是自己想不开,而且还受到大伙儿的嘲笑。
他想不开是因为,自己当时眼水咋就那么差。没有看出来这事一场有后台、有预谋的反韩擒事件。真是触了霉头。先就遇上韩擒对飞骑军下达任务。而张锐地拒战行为,他误以为只是张锐自己的意思。所以想借此打击他。
随着事情的发展,杨义臣才看出其中端倪,暗叫不妙,但又不可能陡然转变态度。会议结束后,他也曾想挽回自己的失误。找到了刘武周,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是想支持韩擒,只是针对张锐。
刘武周显然对他的“解释”很不满意,也不客气地告诉他,他怎么决定是他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从刘武周的话语里,他感到自己已经被排斥出太尉党外,也断定自己将付出应有地代价。
他走投无路,便决心自寻出路。他的计划是利用韩擒在会上的指示,接管前师和游骑团,想要在这两支部队中寻求支持者。这两支部队倒是被他接管,不过明显所部地将领都不买他的帐。
游骑团已经不是他任职时候的游骑团,其中的营级军官,几乎都是张锐时期提拔上来的新人。就连高朔在他当团长地时候,也只是一个小小地连长,与他也少有接触。而且高朔还被韩擒给解职了,整日去医院与张锐呆在一起,也不知道他们嘀嘀咕咕商量些什么。从各营长对他的态度,他明白,想在游骑中找到自己地拥护者,基本上是白日做梦。
对游骑团死了心的杨义臣,又把目光转向前师。张锐也刚刚接手前师,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应该能争取到一部分支持力量。所以他在前师所在地白水镇足足呆了两个月,还经常去两个团部。
一去团部,就邀约刘文常和赵无寒喝酒。只要他请客,刘文常和赵无寒都很乐意去。席上只说风花雪月之事,别的一概不谈。只要杨义臣把话题转入师内之事,他们二人不是装醉,就是东拉西扯又转到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