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初见同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初见同乐 (第2/3页)

有半点张锐心目中太监的影子,对太监的厌恶心理也稍稍减轻了些。

    “他是陛下身边的掌管太监杜衡,为人忠厚、可信,是陛下地心腹太监之一。”太尉小声地对张锐说道。

    杜衡,张锐早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他入宫之后没有多久,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太子同乐的身边服侍。这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同乐。同乐登基之后,就升他为少府,负责掌管自己地起居饮食等事务。据说,同乐对他信任有加,还时常命他念奏折。

    突然,一个太监走出来,高声叫道:“传旨,杨坚、张锐入内。”这一声,既尖利又刺耳,终于让张锐又找到了心目中太监的影子。

    只见太尉趋步躬身而行。张锐抓了抓头,这样独特的步伐,自己可没有学过。稍一犹豫,还是决心不要邯郸学步,耻笑于人,仍像平常一样迈步走进。

    张锐知道。进屋后不能抬头观望。于是低头而行,走到屋内中间,见前面太尉跪下,张锐也赶紧效仿。

    帝国有法令规定,帝**人在执行任务其间,不用行跪拜礼,即使见了皇帝也一样。只行军礼即可。但现在张锐不是在执行任务,是专门来觐见皇帝的,所以也只能学着太尉的礼仪做。

    “臣杨坚。叩见陛下。”

    “微臣张锐,叩见陛下。”太尉只行叩拜了一礼,便停止磕头。张锐是第一次来,觉得自己地身份又比太尉低了不少,怕自己贸然照做会失了礼数,于是准备行五拜三叩头礼。

    当张锐磕了三个头,正准备起身再跪拜时。就听上面传来一个声音说道:“免了,起来说话吧。”

    张锐站起身来,仍是低垂着头。其实他很想看看皇帝长得到底是什么模样。但在皇帝开口恩准自己抬头之前,他只能偷眼看看。只见正前方摆着一张御桌,俗称金台。离御桌两米处,立有一道朱漆地小栏杆,据说这个小栏杆的功能是防止某个觐见地官员奏事时突然扑到皇帝身边行刺。张锐心说。狗屁。要是武艺高强人真有行刺之心,别说不足一米地护栏。就算再加高一米,也能翻越过去。

    张锐并不知晓,站在同乐身后的两名手持黄罗扇的太监,警惕地观察第一次来此的张锐的一举一动,如果他意欲行刺,两名太监只须用脚一踩,一道铁栅栏便会从屋顶落下,以小护栏为界将内外分开。而且,他们手中的罗扇也暗藏机关,只要转动把手,便会从扇叶上露出利刃,瞬间变成一把扈驾地兵器。

    张锐暗自嘀咕的时候,就听皇帝问太尉道:“杨卿,今日前来有何事启奏?”

    “启奏陛下,内阁又收到联名表,要求撤消募捐司,希望内阁及时表态。如果内阁再不及时表态,他们便会直接来请求陛下恩准。”

    “糊涂,都是一群糊涂之人。”张锐能从皇帝的语气里,感觉到皇帝怒不可遏的心情。果然,皇帝又怒火冲天地拍着桌案骂道:“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不提出解决之道。如今朝廷有了解决的办法,他们不仅不支持,还想法设法干扰、破坏。实在是可恶之极!”

    同乐发脾气的时候,张锐肃立不动,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同乐会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同乐骂了一阵,问道:“这次又是吴孟明带的头吗?”

    “是,正是吴老先生首先倡议,联合了数十位有名望地帝国各界人氏上的联名表。”

    此时张锐都明白了,为什么今日太尉见到吴孟明时,显得忧虑不安。也不禁想到,难道吴老头今日出城就是为了来西苑找皇帝论理?如果是这样,今日自己来,不就正撞在同乐的气头上?心里暗自祈祷:吴老头,我好不容易见一次皇帝,你可千万不要来破坏气氛。

    “杨卿,你们不必理会。即使他们来见朕,朕也只能对他们说,募捐司不可能撤消。”

    “是陛下!不过,臣还请陛下对他们好言劝解,不要过于责难他们。毕竟他们也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不是无理取闹。”

    “朕自有主张。对了,你便是张锐吗?”同乐显然不想多提此事,将话题转移到站立一旁地张锐身上。

    张锐听见皇帝问自己,立刻躬身回答道:“微臣正是张锐。”

    “抬起头来。”

    张锐闻声抬起头,在同乐端详自己的时候,也偷偷地看了看同乐。据张锐所知,同乐今年只有三十多岁,应该正是年富力强时候。可是张锐眼中的同乐,面容苍白,额头上皱纹众多,神情中透着一股疲惫之色,就说他有五十岁张锐也会相信。

    看着这位多灾多难的皇帝加叔叔的模样,张锐又想起了他做的那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家翁,日高三丈犹披被。心中感叹:看来当个皇帝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努力想当一个好皇帝更难。别人都只见他有至高无上地权利,但都没见他被众多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