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红色讨伐令 (第2/3页)
织。参加的人也是以平民为主,武器装备缺乏,起义部队散乱。帝国一般出动一个师或者数千人,就能剿灭平息这些叛乱。
真正对帝国威胁最大的,还是三十余年前的突忽独立。那次独立,刘度是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来准备。他先是联络五州内的一些大族人士,而后又在帝**队里,以同乡会的名义发展同党,又不断利用一些本地官员调配所需物资。他们的行动谨慎,就连帝国监察部也他们瞒过。
当刘度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声高呼五州一齐反叛,成立伪突忽汗国。在两个月内,伪突忽汗国编成正规军五十万,而且兵种齐全。当地的汉人或者说是黄种人,全部被他们拘禁起来,用于威胁帝国。他们想让帝国承认突忽是属国,除行政权外皆不做更改,甚至提出可以让汉军进驻突忽的一部分地区,用来保护大汉商队的安全。
帝国对此的回答还是出兵镇压,于是被突忽拘禁的汉人都遭杀害。帝国最初派遣了五个甲等军团开入战区,可是五个军团中的当地籍士卒和军官大部分临阵反叛。帝**队大乱,初战败退而回。
随后帝**队清除了所有新州籍的士卒以及军官,也做出规定,今后不再允许新州人进入帝国正规军团服役。两年的清理结束后,帝**队再次开入战区,双方作战互有损伤。
那时的突忽军中,有许多受过帝国专业训练的军官。他们了解帝**队的战法,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帝**队的作战方法。而帝**团又是多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作战,适应了很久才能战胜他们。
击败了突忽正规军,帝**队的前锋已经深入到突忽的新罗和度信两州内,眼看着讨伐战就快结束的时候。
帝**队又遭遇了突忽人的游击战。大月、大宛、乌孙三州的反抗人士,藏身于平民之中,时机好的时候,就在后方打击帝国的运粮队和辎重队。
一次帝国的一只大型运粮队被突忽人袭击,烧毁了所有的粮草,这些粮草本是运给前方一个军团的给养。失去后勤供应,那支深入敌境的帝**团,陷入断粮的处境。慌忙中后撤,路上又遭遇突忽人的阻拦、袭击。五万大军,能活着回到大月州的人已经不足一万。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时任飞骑军指挥官的张熙向内阁建议,允许前线军团使用对待外族人的作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军团的后勤畅通。
这个提议,在帝国朝野之上争论不休,反对之声远远大于支持者。什么是对外族作战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烧杀抢虐,军队有权斩杀任何对帝**人怀有敌意之人,抢掠的财物可以分配给士卒或是充当军资。
这个作战方式也是圣祖当年提出的。在征讨外族时,帝**队可以随意行事,不用担心背上屠杀的罪名,甚至鼓励军队去这样做。当年圣祖下令北征、西征时,帝**团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对敢于抵抗帝国大军的人都是以屠杀为主,对于主动投靠的外族人则以安抚为主。
帝国的血腥政策,使得许多外族人,在帝**队还没有到达时,就打出了投降的旗号。这样的作战,使帝国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士卒们也能到实惠,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打越强。最后在与罗马帝国交战时,也多次击败号称“天下无敌”的罗马军团。
这种作战方式,在圣祖之后被禁止使用。最先反对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到后来逐渐影响到朝廷大员。加之四海已定,帝国需要安养生息,怀柔政策是当时帝国的第一选择。
由于这种作战方式没有纳入圣祖制定的祖法范围内,所以帝国内阁下令这种作战方式不能在帝国境内使用。而后国内出现一些的暴乱时,奉命前去镇压的帝**队也只是以击杀主犯为主,屠杀、扰民、抢劫、**等暴力行为则被明令禁止。
这种比较平和的镇压方式,在突忽战场上遇到阻碍。当地看似和善的平民,转眼就会拿出武器来对抗汉军。而当汉军转过身来时,他们又会放下武器,装成无辜的平民。
突忽五州在帝国国境内,属于禁止使用外族作战方式的范围。汉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平民为所欲为,而没有一点办法。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帝**队在后方,遭受了比与突忽正规军作战时还要大的伤亡。
帝国内阁对张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