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调令 (第2/3页)
见军机处参议长、见太尉、等内阁意见、面圣,刘武周连过数关,终于成了将军。
刘武周今年三十岁,几年前晋升为一营长的时候,他也考虑过有朝一日成为将军,但他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成功晋级。全团六个营长,大多人的出身都比刘武周好,按刘武周自己的想法,能在四十岁之前,成为将军就算成功。
提前完成自己目标,刘武周欣喜若狂,也暗称自己的运气好。如果不是这次参加高句丽平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如愿。正在刘武周想要返回军团的时候,太尉竟请他去家里赴宴。
刘武周受宠若惊,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太尉府。但是太尉此时对他的态度,与刘武周在司部见他时大为不同。刘武周初次在司部见太尉时,他面目严肃,语言简洁,只问刘武周的部队情况。可是现在太尉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只说刘武周的家事和一些琐碎闲事。
宴席之上太尉的见刘武周还是拘束,就对他说,公务之时自然要以公对待,私下交往当然是以朋友相待。老夫将你看成朋友才设宴为你送行,所以尽请随意。太尉的话,让刘武周赞叹感激。太尉公私分明,不愧是帝国的支柱。而且还这样得平易近人,把自己当成朋友对待。
只是一顿晚宴的时间,刘武周就拜服在太尉的脚下,成了他的座下记名弟子。临走之时,太尉亲送刘武周出府门,上路前还再三交待刘武周在部队上要戒骄戒躁,期望刘武周能发挥自己全部的能力搞好部队,也不要借用是自己弟子的名义为恶。
刘武周连声答应,但是太尉的最后一句话,却让刘武周有点摸不清头脑,“听说安渡桥勇士是个年轻人,年轻人需要锻炼,好好地锻炼。”
刘武周回到馆舍后左思右想,还是不懂太尉话里的含义。于是连夜去向一位以前的好友请教,那位好友现任参谋部审议处外郎。
好友得知刘武周的来意后,笑着说:“老刘,你这次可是问对人了,兄弟对此事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还请赐教!”
“太尉的二少和张锐是北京骑兵学院的同期同学。在学习期间,一次张锐为了二少和政务院大司马的三少,挨过处罚的。一次太尉二少暑期回家时,在太尉面前流着泪说了事情的经过。正巧那天,兄弟我去太尉府给太尉送公文,当时就站在堂下。太尉听完后扼腕赞叹‘此子有古时侠客之风范!’。”
刘武周有点明白了,那位好友又接着说:“这次安渡桥大捷的军报传到上都时,就是太尉在内阁提议大奖勇士,大司马随后附和,于是全体通过。老刘,一些事心里明白就行了,你是聪明人知道以后怎么办。”
至此,刘武周全部明白了。这个张锐背景不凡,从太尉到大司马再到飞骑军指挥官,每个都和他有一定的渊源。难怪这次帝国会这样离谱的宣传安渡桥大捷,又这样重奖张锐,按爵位自己也不过才是个子爵,张锐才二十出头也是子爵了。
刘武周迅速将张锐划到和自己同一立场,自己既然投靠了太尉,而张锐又是太尉看重的人,自然也是一党之人。还有太尉临别的最后一句话,刘武周现在也明白,锻炼张锐,怎么锻炼?还不是给他更高的职务,锻炼他的领兵能力,为以后再次高升做准备。
刘武周有了这样的想法,此时见到张锐,怎能态度不亲热呢?何况张锐平日在营里表现就很好,执行命令坚决、对待上级尊敬、作战勇敢、从不骄傲,如果张锐不是太尉看上的人,自己也准备拉拢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不过现在只能将他看成同伴,他年轻,又被高层注意,以后稍有功勋就会提升,日后就是他的官衔超过自己也是很有可能。
想到这里,刘武周又说:“张锐,军团已经下达了对你的晋升令。你现在已经是上尉,去担任三营一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