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出战 (第3/3页)
。
一路无话,四日后,张锐随着连队大部来到了渌江边的庆源镇。果然这里也象二日前,所经过的东宁时一样,当地的守备队已经为游骑准备好了粮草。张锐补充了干粮,又在空马背上装上了几袋饲料。
做完这些之后,张锐就走到渌江边的坡地上,向江面上望去。此时已是下午二点,江面上是结成了厚厚的冰层。听当地守备队的人说,冰层至少在一米以上,骑军渡江没有问题。这次高句丽的反叛缘由,张锐在东宁补充给养的时候已经听说。
这次高句丽的独立,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引发。入冬以来,帝国征集了大批的渌江以东地区的平民去服劳役。开挖一条贯穿辽州东部的渠道,挖这个渠道其实也是为了解决当地山地缺水的问题。
只是管理挖掘的官吏,可以称作是一名酷吏。他对施工期限做了明确的规定,限期内劳工必须要挖完规定的地段。冬季地面硬如铁石,挖掘进度甚是缓慢。本来要是换成一般的官员也会理解,适当的延缓些时日。
可是这名酷吏,却动用了刑法。他对没有完成进度的劳工,除了减少食物外,还要进行鞭刑。一次一名受到鞭刑的劳工,可能是身体太过虚弱,第二天死了。这时如果那名酷吏冷静处理,也不会激起暴乱。他当时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将那名死去的劳工尸体挂起示威,声言如果不按时完成期限,这名死了的劳工就是大家的榜样。
这名酷吏成功了,他成功的激起了民愤。愤怒的劳工们将他当场杀死,随后又杀死了所有的监工。可是当众人清醒过来时,大家都害怕了。他们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造反,对待造反之人,帝国是从来没有手软过的。
正当大家没有主意时,一个名叫李存志的人开始煽动这些劳工,说帝国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帝国的居民,只是一群奴隶而已。我们都是高句丽人的后裔,不能再这样受汉人的压迫,我们要独立,成立自己的国家。
李存志的煽动话语给了这些劳工一丝希望,与其坐等帝国大军前来镇压,不如真正的造反,也许可以成功的独立。看看突忽就知道了,现在的大汉已经不向以前,对突忽的独立,大汉四年的讨伐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民众看到了希望,同意了李存志的提议。并且一致推举李存志为高句丽王,打出了高句丽的旗号。叛军迅速的攻占了慈安郡,杀死了当地所有汉军守备队,这时的叛军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
暴乱发生后,渌江以东三个郡中的一些民众也开始了类似的骚乱,加上一些当地大族的独立分子也先后参与其中,不到一月的功夫渌江以东四郡均归附高句丽。这时帝国的讨伐令也下达到飞骑军,命令飞骑军一部和步军暴熊军团一部参加平息高句丽的叛乱。
江风异常的寒冷,风中站立的张锐也感到了一丝凉意。张锐将披风的帽子戴上,眼望着江的对岸。从这里过了渌江以后,就到了所谓的高句丽境内。江的对岸隐隐有人影再晃动,不知道是不是叛军的斥候。不过张锐知道过了江以后,就不会再象前几日那样的行进顺利。
这时张锐看见一排的骑士开始了渡江,他们分散的很开,牵马而行。这样做既可以避免突遇江上冰面塌陷,又可以防止对面敌人的集中射击。
江对岸的人影消失了,可能是看见骑士渡江,逃走躲避。张锐心里暗暗的在为方复担心,但愿方复可以从前一段时间的训练里,得到一些经验,可以对付对岸躲藏的叛军。
张锐的担心是多余的,方复一排的所有人员都顺利的上了对岸,叛军却没有一点动静。也许这里没有叛军的大队人马,那些窥视之人,只是叛军的斥候,张锐也紧张的神经也松弛下来。
江对岸的牛角号吹响,说明方复排已经成功的控制了江边,通知连队可以上路。张锐匆匆的跑下坡地,向着自己的战马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