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他会放弃吗?(求月票!求定阅!) (第2/3页)
在朝前走一步的时候,他回头吐出一句话。
“知道决定派出留学生的机构是什么部mén吗?是帝国教育部”
雨依然下着,雨水洗去了帝国教育部的青墙绿瓦间那些树木枝叶上的灰尘,帝国教育部是南京少有的几个未建新式办公大楼的国家行政机构,但依然沿用着满清江南学政办公场所的帝国教育部,却因此赢得了声誉。
“建大楼需要3oo万元,既然现在的房子还能用,那就继续用吧,3oo万元,足够送出三四百个学生到外国留学,而且学成归来的开支了相比于大楼,中国还是更需要大学生”
身为教育大臣的蔡元培的这一番话,换得是兴国上下的jiao口称赞,甚至于皇帝陛下本人更是拿出七百万元,说是要教育部多派一些优秀学生,到国外去学习,而各地的商绅更是纷纷慷慨解囊,去年盖教育部大楼的三百万最终变成了“教育基金”的三千万元留学专款,三千名学生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甚至是在教育部派出的第一批学生尚未入学的前提下再次派出的。
“求知识于世界”
对于落后世界百年的中国而言,只有求知识于世界,方才有国家富强的一天,而在外国人看来,中国大规模派出留学生,从来只是中国意yù以教育振兴国家的一点一滴罢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独立之jīng神,自由之思想”
在前江南学政的签押房内,现在的教育大臣、教育部长办公室的北墙上,一副字痕有力的中堂悬于墙上,而这么一句话,悬于教育大臣办公室的中墙之上,而非陛下的挂像,总会让人感觉有些异样。
而这种异样,恰就表露出教育部与其它政fǔ机构的不同。
虽说天sè已晚,早到了下班时间,但蔡元培却依然在翻阅着,傍晚时分刚刚送达的信件,是十几封从各地寄来的信件,他的办公室跟大多数官员的办公室相比,并没没有什么不同――面积不是很大,墙边是钢制的文件柜,柜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资料,还有一个大书柜,其中摆放着大量的书籍。
这个办公室有一扇窗,望出去可以看到那个规模不大的花园。每天,当感觉到疲惫的时候,蔡元培地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花园,放松一下心弦,和所有人的办公室一样,这间办公室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而这种墨香却恰恰是中国办公室中所特有的味道。
“稚晖,你看这封信是驻美国的梁诚大使寄来的”
在说话的时候,蔡元培的面上带着笑容,他一直在等着梁诚寄来的这封信,实际已经等了半年。
去年,白银再次贬值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百般bī迫中国用黄金支付庚子赔款,在当时的执政fǔ外jiao部于南京同时各国谈判的时候,驻各国大使馆、公使馆,同样也在同其进行的会谈,以期打开突破口,去年12月上旬的时候,驻美公使梁诚就庚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意识到美国政fǔ已现其有关部mén在上报庚子之1uan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当即改变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让美国人把装到口袋里的钱再掏出来不太可能,可却能变着法子让他们掏出来。
随后梁诚便密电国内,希望国内能够批准用美国退款,作为在国内办一所大学和派遣留学生的费用,之所以提出这个意见,是因为他的判断是,美国政fǔ和民间都会支持这个计划,作为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自然不反对这个意见,自然竭力促成此事,甚至都不需要促成,尚未登基的陛下一得到汇报后,便批准了此事。
随后梁诚在得到外jiao部的全权授权后,便在美国同海约翰就退款办学进行了直接谈判,而从谈判开始后,蔡元培便一直关注着谈判的结果,而今天这封信,却是这么多天等待之后,得到的最令人鼓舞的消息,甚至比谈判桌上,海约翰同意将美庚款之半数1o78.5286万美元,逐年逐月“退还”中国,更令人振奋。
“初四年,每年至少派留美学生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4oo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庚款退款支付学费,中国支付生活费,美国人同意了这一条,按照梁诚信上所说,庚款退款,至少可为中国培养万名学生”
“庚款留学生再配以官派留学生,十年后……十年后,我国教育与今日相比,怕是大不同啊”
“鹤卿,先别高兴那么早”
吴敬恒直接打断了蔡元培的话说道。
“陛下也许会不太高兴吧”
相比于他人吴敬恒在一定程度上,相信陛下或许并不乐意看到中国留学生尽出美国,尽管教育部所推崇的“忠君爱国、军育强民、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